不支持Flash
|
|
|
朱冰尧:高调教育投入能否“砸得响”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 14:06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朱冰尧 今年的全国“两会”可以说是教育投入的高调发布会:财政部部长金人庆透露,预计2010年,中国用于义务教育的开支一年将达到3000亿;2007年在农村实现九年制义务教育,安排经费2235亿元,1.5亿的农村孩子将不用交学杂费;从今年开始大幅度加大助学金、奖学金、贷学金,在助学金、奖学金方面的支出从去年的18亿增加到95亿,明年要增加到200亿,大概15%~20%的困难家庭小孩可以上得起学了;师范生免费今年9月起开始实施。 这样的教育投入力度和高调发布在以往的两会中是很少见的。显然,高调发布并非是逢会“作秀”,切切实实的真金白银让人感受到了国家对发展教育的强力决心。 但教育投入不足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之前的9年来教育财政支出要占到GDP比重4%的指标一直没有完成。虽然官方曾乐观地估计今年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可能超过3%,已经算是这几年中较大的比例了。但还是有人担心,这样的高调投入能否在基层真正“砸得响”。 近10年来,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不断上升,从1995年的10.86%,上升至目前的20%左右。然而,教育投入占GDP比重不升反降。即便是4%的目标,也只是经济欠发达国家的水平。早在1993年,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就提出,到2000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要占GDP比重的4%,但这个目标一直未实现。前年,教育投入是3.12%;去年,这一比重降到2.86%。 毫无疑问,今年的高调教育投入实际上也是被逼出来的。以往的经验是,中央的教育投入加大了,但地方的配套资金往往不到位,甚至教育经费到了基层,还被截流或挪用,结果是花了大钱,打了水漂,砸了个空响。 目前我国没有从政策和法律上规定各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比例,投入多少实际上要凭借地方政府的“良心发现”,在政府行政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只可能尽大程度地降低,而达不到4%的指标对这些地方官员而言也不会有什么政绩的处罚。 于是,即便是来自中央和省级财政的教育投入,一些地方也敢于挪用和截流。因此,加强对教育拨款监管,确保教育资金分配到学校;对挪用、截流资金的责任人进行严厉问责,以对这类违法违规行为构成强大威慑力。 而要真正让教育经费“砸得响”,还需要在制度上得以保证。全国人大代表周洪宇就在本次全国“两会”上呼吁尽快制定《教育经费投入法》或《教育预算法》,从法律层次上保证教育投入。他认为,在《教育经费投入法》中,一要将各级预算中教育经费支出单列,二要规定各级政府教育经费投入总量。预算安排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三个增长”的落实。 同时,周洪宇还建议在各级人大下设教育经费拨款委员会,来加强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对同级政府教育预算的审查监督,从而加强教育预算的法制性、透明性和完整性,以改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项目中处于相对“软”的地位,确保教育投入稳定增长。显然,仅仅高调“呼吁”以及中央政府加大投入还不行,要形成良性的教育投入监管机制和法律体系,才能让这些钱砸得响,落得实。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