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温岭市06年食品检查合格率仅67.4%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 07:58 中国质量新闻网
去年,温岭市食品生产企业共抽样113家174批次,主要产品有糖果、年糕、饮料(含饮用水)、黄酒、茶叶、大米、虾米等,批次合格率67.4%。其中省级监督抽查34批次,合格率82.4%;重点水产品抽查批次10批,合格率为80%。 通过抽查发现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一、超量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除饮用水、大米、茶叶等产品不添加相关添加剂外,其余食品大多使用各类添加剂。如,水产品、饮料、豆制品等。二、生产设施简陋、生产条件较差。温岭市食品加工企业尤其是作坊式的,突出表现为“多、小、散、乱”,大多不具备生产合格食品的必备条件。三、主要原料质量不符合要求。农药、化肥的大量和不科学使用,兽药、复合饲料的滥用,以及在运输过程中超量或滥用添加剂,造成原料污染。四、生产经营者素质不高。大多数食品生产经营者的文化素质不高,有的甚至连自己的名字也不会写。因此造成业主对食品加工工艺的不理解和出厂检测无法实施,直接导致产品质量无法控制。在温岭市,糖果、水产品、蛋制品等传统加工企业中所占的比例相当高。五、终端监管力量薄弱。目前温岭市列入质监系统监管的企业有200多家,而专职监管人员只有4人。按照国家质检总局“统一管理、分类监管、重心下移、层级负责”的新机制,县级主要开展企业基本情况调查,建立档案并进行日常巡查和行政执法工作。而温岭市小作坊、小企业数量多、分布广,人力、物力等相对不足,容易造成监管的空位、缺位。镇(街道)及村一级的协管员作用没有很好发挥,上下联动的动态监管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一、加强检测监管力度。对监督抽查中发现存在安全隐患及严重质量问题的产品,加大后处理工作力度,并进行分类处理:将既不具备必要的生产条件、又无检测能力、产品质量严重不合格的企业作为整治重点;对一般项目不合格如标签等产品的企业,督促限期整改;对影响安全健康的产品,要求企业必须无条件地将不合格产品全部召回,进行必要的技术处理或销毁;对抽查中发现的带有行业特点及倾向性问题,通过举办企业负责人培训班,帮助企业进行质量分析,解决设计、制造工艺及检验等方面的问题,提高产品质量。二、健全基层监管网络。加强基层网络建设,各镇(街道)以落实质量目标责任制为契机,着力推进食品安全监督管工作,真正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监管网络。在此基础上,建立考核培训上岗、目标责任考核等机制,确保监管队伍能发挥会发挥好作用,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真正落实到各镇(街道),及至村居。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对具有一些问题但又有存在价值且积极进行整改的小作坊,要通过扶持力度,加强服务,提高其自身质量控制能力。通过推行“公司+散户”模式,引导小作坊作为大公司的基础车间。可以将一个镇(街道)、一个产业以一个或多个规模大、设备全、检测能力强、管理素质高的企业作为龙头,带动整个产业的提升。四、建立群防群治机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食品安全意识和法制观念,注重消费者的参与性,形成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与百姓的“互动”。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宣传、举报、抵制假冒伪劣食品的作用,提高群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意识,形成全社会关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的良好社会氛围。 (温岭质监局 朱敏秀 陈荣华) 作者:佚 名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