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除尴尬企业任重道远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7:42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些代表表示,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这两年,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迅速,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但是,目前全国科技进步贡献率只占40%左右,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

  来自辽宁渤海湾的韩召善代表深有感触地说,对外开放的中国如今已完全进入国际贸易的宽广大道,现在每个企业都在谈创新、搞创新,但主要还是政府在推动,企业的自主能动性差,创新人才留不住,企业缺少核心技术。中国制造在这样的环境中很难孵化出自己的技术。

  例如,中国是世界玩具生产大国,玩具行业作为中国出口五大支柱产品之一,拥有生产企业8000多家,产品超过3万种,从业人员300多万人,玩具行销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但是,有人算了这样一笔账:美国市场上销售的一种儿童玩具,商场零售标价是100美元。这种玩具的设计商和经销商都是美国公司,生产商是中国企业。包括人工和原材料,工厂的生产成本是12美元;美国公司拿到玩具后,以每件82美元的价格卖给商场。粗略计算下来,中国生产企业的毛利润是每件3美元。

  这种财富的分配方程式几乎令所有的中国制造尴尬。我国是制造大国,但是我国出口的产品高耗能、低附加值、技术密集度低,很容易遭遇出口目的地国家的

反倾销。高新产品的出口数量不多,出口面临很大压力,产品走出国门的步伐艰难。出口结构急需调整优化,出口产品也需向多元化发展。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对此,全国人大代表、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说,虽然中国有较高的贸易顺差,但高顺差不等于高利润。中国的情况是顺差在国内,利润在欧美。薄熙来说,中国的顺差确实增长很快,但中国产品出口到欧美市场上,出口商得到的利润是很薄的,受益更大的是欧美的进口商和零售商,还有出口目的地的消费者,他们能够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

  因此,中国迫切需要由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一些代表表示,科技创新成为中国制造发展的关键制约因素。在生产环节,中国制造的能力较强;而在研发、工艺和销售领域,中国制造缺乏足够的竞争实力,尤其在价值链的上游——研发和工艺,中国制造的实力最为薄弱:产品研发设计和工艺水平主要来自国外,技术引进是基本手段;大多数核心零部件和特殊材料严重依赖发达国家。尽管中国制造开始逐步崛起,但科技实力并没有显著提高,成为制约中国制造的关键因素。

  脚踩荆棘,但充满着希望。中国制造让很多与会代表深思。 (《中国质量报》)

作者:王惜纯/文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