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监管已迫在眉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11:05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李海全报道

  近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发布的《2006年31个城市食品放心工程满意度调查报告》显示:大多数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10个消费者中就有6至7人给中国食品安全投了“否决票”。

  这个调查结果同样引起参加全国两会代表、委员们的高度关注。他们普遍认为,社情民意已经给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下达了“最后通牒”。

  食品安全令人担忧

  质检总局日前公布的2006年食品制假售假十大典型案件中,从“吊白块”米线、有毒咸鱼干、苏丹红海椒面、硼砂凉皮,到加入蛋白糖、味精、氢氧化钠的假冒名牌啤酒,使用废旧皮革生产的食用明胶,过氧化值超标的食用油等等,各种造假制劣行为令人瞠目结舌。

  调查显示,尽管2006年消费者对食品市场的放心率比上年提高了7个百分点,但仍有约65%的消费者对食品市场安全状况感到不放心。

  全国政协委员吕建中指出,民意重于

泰山,有关部门应当认识到当前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考虑一下为什么一个吃的问题多年解决不了,尽快拿出有力措施改善食品安全状况。

  九三学社在给全国政协十届五次会议申报的提案材料中提出,食品安全是国家稳定和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重视与加强我国食品质量,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是目前亟待各级政府重视与解决的重大课题。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副院长、国家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主任宋全厚认为,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五方面:一是微生物污染是影响食品安全的最主要因素,二是各种投入品滥用或使用不当、环境污染是最突出的食品安全问题,三是加工过程是造成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环节,四是新技术、新产品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潜在威胁,五是动物防疫检疫体系不健全使得动物性食品的安全难以保证。

  食品安全监管三难题

  有关专家认为,我国各地方政府当前须尽快破解食品监管中“目标与体制、执法与法规、监管与习俗”不适应的难题。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朱勤虎认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存在的三个“不适应”,已成为当前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矛盾。

  首先是食品安全工作目标与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之间的不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分散在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经贸、粮食、水产、出入境检疫等十几个部门,既有职责交叉,又有监管盲区;遇到问题互相扯皮,相互推诿,这种监管体制不利于食品安全监管。

  其次是食品安全执法与现行法律法规之间的不适应。我国目前涉及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包括《食品卫生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20多部,但立法零散,不协调,不健全,缺少一部覆盖从田头到餐桌全过程监管的基本法。此外,现有相关法律存在漏洞,也存在重复、交叉和矛盾,有些甚至明显带有部门利益的痕迹。现有法规对危害食品安全的犯罪行为处罚较轻,威慑力不够。

  最后是食品安全监管与老百姓传统习惯不适应。我国食品安全的薄弱环节主要存在于农村地区和城乡接合部。而假劣食品在这些地区猖獗的原因在于当地老百姓普遍对于生产者的同情以及基层执法部门不愿伤“和气”等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加之监管力量薄弱,造成了我国城乡接合部地区食品安全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

  亟待破除临崖之险

  全国政协委员任启兴认为,食品安全标准执行滞后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食品工业国家标准有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进出口食品检验方法行业标准578项。但在实际工作中,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指标不一,执法部门监管无所适从。国家标准只有四成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食品行业国家标准的采标率只有14.63%,而且同一个产品甚至有几个相互矛盾的标准。

  同时,现有科技体系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缺乏正确评估也成为食品安全监管的影响因素。任启兴认为,新型食品添加剂、包装材料、酶制剂以及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缺乏技术措施支撑,检测体系不配套,关键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目前各部门日常执法检查大多凭经验,依靠感观目测进行。

  “食品安全关系民生,关乎社会和谐稳定。让老百姓吃得好,吃得健康,是需要认真解决的课题。”任启兴说。

  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朱勤虎也认为,应从三方面积极努力破解食品监管难题。第一,完善相关法律,强化各级政府的食品安全综合监管工作。从国家层面上,当务之急在于尽快制定一部能够真正跳出部门利益、相对统一、同时又能兼顾当前和未来需要的《食品安全法》。第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第三,食品产业要走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从而保障食品安全、提高食品产业的

竞争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