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政府及各部委都应是公众发问的对象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8:59 中国经济时报
■杨耕身 两会以来,网上政治伴随着网民参政议政热情于全球骤然升温。以央视中文国际频道开通的“我有问题问总理”网络互动栏目为例,到3月3日,已吸引12万中国网民竞相提问。据3月7日《国际先驱导报》报道,对如此海量的问题,CCTV4主持人鲁健表示,这12万条信息不可能都上去直接问总理。“我有问题问总理”与其说是问总理,不如说是问总理领导的政府,“国务院各大部委的官员都应是我们发问的对象”。 问总理即是问政府,即是问国务院各大部委,这应是一个现代政府观念下应有的常识与判断。这不仅因为,一方面,诚如鲁健所说,所有汇聚并井喷于两会期间的民声民情,不可能都直接上呈总理,即便能悉数上呈,以总理日理万机之身,显然未必能够分身处理或过问。另一方面,正因为总理不可能以一人之力,担尽天下之忧,所以在现代政府架构中,设置了严密的组织形态,这些政府各部理应各司其职,至于为民众释疑解惑,回应民众关心的问题,无疑是其基本职能所在。 但即便是“问总理即是问政府”这样一个常识性判断,在今天仍具有勘误或纠偏的普及意义。这里面固然有中国民众某种习以惯之的“总理情结”及情感诉求,以至在很多情况下,这种对于个人魅力的信奉遮蔽了一个组织系统的作用。这样的一种社会心理,也使得“问总理即是问政府”有时并不必然成为一个等式。而除此之外,我们也不必讳言的是,这种情形的出现也的确与政府各部在履职方面欠缺主动,乃至存在消极作为的现象有莫大干系,也更与在我们的体制中,“官”“民”在对话沟通机制方面存在某种程度的缺乏有关。 显然,在消除民众的“总理情结”,以及还原“问总理即是问政府”的本义方面,政府各部本身的履职情况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政府各部履职情况良好,总理不必承受如此之巨的民生发问,换言之,如果某些政府部门依然故我,消极作为,总理个人也无法承受如此之巨的民生发问。事实昭然:因黑龙江省鸡西市政府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2004年曾经三次批示,才得以解决。甚至在一些问题上,还出现了“总理批示无济于事”的现象,令人震惊。 问总理即是问政府,政府及各部门都应接受公众的发问,这实在是一个需要大力普及并努力贯彻的观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做出调适的不仅仅是观念,更需要改变政府的工作思路与作风,即真正建立透明政府与责任政府,确切保障民众的知情权、决策参与权等等,同时,更应有法律法规的保障,即通过权责对等的方式,督促政府及其官员必须对民众负责。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固然是总理的一片爱国忧民之心,但更应体现为政府各级部门上下一贯的意志与行动。只有上下一体,达成共识,社会才能形成“问总理即是问政府”这样一种健康的心理,而我们正面对的一系列民生难题也才有可能得以解决,社会公平公正才有可能得以实现。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