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融改革精彩大戏联幕而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8日 02:58 中华工商时报
以历史的眼光来看,过去的一年,当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为迅猛但同时各方面潜藏矛盾最为复杂的一页。而作为支撑经济发展最主要的金融业,却在一片“波澜壮阔”的涌动中稳步向前,大戏联幕而出,而精彩仍在继续。 银行业改革的重大成果,也正是中国金融监管水平的生动体现。正如良好的身体需要医生等“健康顾问”的呵护,中国银监会正是从某种程度上担当了中国金融“健康顾问”,而在其运筹帷幄下,中国银行业在各个方面亮点频出,在得到国内各方认可的同时,也为国际社会所追捧。 治理:从“形似”到“神似” 和很多行业不同的是,金融业的改革更多是自上而下,以城市为基点,然后不断发散辐射到广大农村。而首当其冲的,就是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切入点或者难题就在法人治理的缺失和不健全。 在过去的一年,银监会坚持把公司治理作为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核心,促进国有商业银行深化与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实质性合作,使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向纵深推进。 继建行、交行于2005年成功实现境外上市后,工行、中行也先后在境内外成功上市,并且,随着在七大方面的进一步深化,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也开始由“形似”转向了“神似”:公司治理不断完善,逐步向现代金融企业接轨。银监会确立科学的发展战略,引入先进的经营理念,使内部控制机制发生转变,引入风险管理新方法;全力打造“流程银行”,推进机构扁平化;业务创新步伐开始加快,市场竞争力稳步提高;与战略投资者合作不断深入,显现积极效应;财务状况持续改善,现已基本达到或超过监测标准。银监会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四家银行改革成果的最直接体现就是其财务状况的显著进步。 据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06年三季度,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已达373亿元,比去年同期有较大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与净利息收入比率也有较大改善,最高的中行已达到1∶3.2。 同时,根据2006年初银监会颁布《国有商业银行公司治理及相关监管指引》中对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提出的涵盖资本状况、资产质量、盈利能力等方面的三大类七项指标的考量,如今四家银行各项监测指标已基本达标,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中期标准,表明其财务可持续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四家银行资本充足水平已大大超出8%的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不良贷款率也降至5%以下,其中三家在4%以下,一家在3%以下。 形似容易,而神似却难。通过一系列的多方推进,公司治理这一国有银行的长期难题的确有望尽快获解。 力解小企业贷款难题 近年来,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有目共睹,但是,一直以来存在的贷款难问题,却依然困扰着大多数民营企业,特别是其中为数庞大的中小企业。而与此同时,随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我国的银行业也面临着更新理念、革新机制,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的问题。 在这样的状况下,2006年,银监会把推进小企业贷款工作作为工作重点,按照“突出重点、整体联动、积极作为、做好做旺”的工作思路,加大改革力度,大力引导和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小企业贷款的“六项机制”,督促和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更新经营理念,革新体制机制,创新信贷产品,提高对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 在银监会的积极推动下,银行业金融机构逐步改变经营理念,主动调整发展战略,大力进行适应小企业贷款工作需要的体制机制革新,努力满足小企业多样化、个性化的融资需求。通过一年来的努力,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首先,建立了专业化的小企业贷款工作部门和队伍。中国农业银行、中国民生银行、浙商银行、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南充市商业银行、徽商银行、江苏武进农村商业银行、连云港市商业银行等设立了专门的小企业信贷部,专责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拓展工作。 其次,开发建设小企业贷款业务的管理信息系统。为实现小企业贷款业务成本和收益的独立核算,加强对小企业贷款业务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各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及46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建设了初步满足小企业贷款业务需要的管理信息系统。 第三,完善小企业贷款的正向激励约束机制。大部分主要银行业金融机构和48家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了小企业贷款的业务奖励办法和问责免责制度,使小企业信贷人员的收入水平、职级晋升等个人利益与其业绩紧密联系,以防止激励不足或道德风险。还有就是开发推出系列化的小企业信贷业务产品。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贴近小企业、服务小企业、便利小企业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开发出一系列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不同类型小企业在不同时期、不同成长阶段的融资需求,有效增加了对小企业的信贷投入。例如,中国民生银行不久前推出的金融品牌———“赢家计划”中就着重了中小企业系列,其中包括“1+N”、高科技企业卓越提升计划、微型贷款助业计划等,更可根据不同中小企业的特点提供全面订制金融服务。目前民生银行北京管理部贷款总规模已达1100亿元,在北京所有银行中列第四位,而他们对中小企业各项贷款余额就达到300亿元,占到27.3%。 截至2006年12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为53467.7亿元,比年初增加5396亿元,增幅为15.8%,小企业贷款的不良率为19.3%,下降5.1个百分点。其中,全国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小企业贷款余额由2006年初的22376亿元增加到2006年末的27410.6亿元,增幅为22.5%,不良率则由21.1%下降到15.7%,下降5.4个百分点。 农村金融改革全面破题 2006年,在全社会都热切关注的新农村建设中,中国银监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持续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三农”服务力度,“金融支农”成效显著,成为中国银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年初开展全国性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金融竞争充分性调查之后,在初步掌握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基础上,中国银监会整体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改造现有金融机构,鼓励培育新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首先,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和阶段性成果。以海南省试点实施方案正式批准为标志,全国30个省区市全部进行了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管理体制、产权模式和组织形式等各方面改革成果进一步扩大,为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拓宽资本金补充渠道打下了基础。 截至2006年末,全国农信社系统已组建银行类金融机构93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统一法人机构1201家,完成票据兑付95亿元。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机制有所转换,风险状况进一步控制,支农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下一步将按照经营现代化方向,用5至10年时间分期分批过渡为现代金融企业,以更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需求。 其次,改革邮储体系,邮政储蓄银行组建取得实质性进展。为彻底改变邮政储蓄机构“只存不贷”成为农村资金抽水机的现状,增加邮储机构支农服务功能,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竞争度,有效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整体水平,设立邮政储蓄银行成为2006年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又一重点。2006年6月22日,银监会批准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积极督促和指导国家邮政局按照国务院同意的筹建方案和要求,认真开展筹建等相关工作。2006年12月31日,经国务院同意,银监会批准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业。 第三,积极研究和推动农业银行、农业发展银行改革,注重发挥商业性和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因为涉农,银监会在推进中国农业银行改革和农业发展银行的改革过程中一直慎之又慎,要确保两机构支农服务方向不变的同时,支农深度和广度逐步提高。2006年以来,银监会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在促使农业银行按照商业化、市场化的原则提高对具有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的农产品产业带、主导产业生产基地、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的综合服务水平,扩大对农村私营业主、民营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率的同时,也在业务准入等多方面促进农业发展银行在支农服务的业务领域方面取得实效。 第四,适度放开农村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标准,鼓励各类资本到农村创业。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低、金融供给不足、竞争不充分等问题,2006年12月22日,银监会制定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地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其核心内容为“低门槛、严监管;先试点、后推开;增机构、广覆盖;拓功能、强服务”,在多方面有重大突破。 《意见》鼓励多种资本到农村设立多种形式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大幅度降低在农村设立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金门槛,鼓励引导各类银行机构到农村增设网点,规定在农村地区设立的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金融服务必须能够覆盖机构所在区域的乡镇或行政村,在各类监管指标上也适应农村金融服务需求的复杂性而特别设定。 2007年3月1日,首批试点中的中国首家村镇银行———四川仪陇惠民村镇银行正式挂牌成立,同时挂牌的还有四川仪陇惠民贷款有限责任公司。虽然,村镇银行试点的成功与否还需要时间和实践来考量,但是,银监会持续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的步伐会随着村镇银行试点的不断扩大而变得愈加稳健。(8C1)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