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注民生:中央财政6000亿转向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7日 11:40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范利祥北京报道 由重点投向城市转为重点投向农村,由重点投向经济建设转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转为重点投向社会公共事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指明了今年即将继续实施的稳健的财政政策。 受宏观形势影响并引导宏观经济平稳发展,2005年我国财政政策转向,从10年前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的积极财政政策转变为稳健财政政策。而2007年稳健财政政策比2006年则有进一步“偏紧”的迹象。 中央财政赤字减少500亿 温家宝总理指出,在适当减少财政赤字和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上,今年中央财政赤字拟安排2450亿元,比去年预算赤字减少500亿元;拟安排长期建设国债500亿元,比去年减少100亿元;拟安排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804亿元,比去年预算增加250亿元;中央政府建设投资总规模为1304亿元。 而2006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鉴于当前经济增长势头较好,社会投资活跃,今年要继续适当减少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和财政赤字。拟发行长期建设国债600亿元,比上年减少200亿元,同时增加中央预算内经常性建设投资100亿元;拟安排中央财政赤字2950亿元,比上年预算减少50亿元。” 对此变化,中国财政学会理事蒋大鸣教授告诉本报记者,最近,“流动性过剩”已成为描述中国宏观经济现状的一个关键词。来自央行的数据显示,目前整个中国的资金流动性过于充足,仅去年一年就新增了近6000亿元过剩资金。流动性过剩过于严重的话,将会导致经济失衡和过热。“目前跌宕起伏的股市,就说明了流动性过剩的冲击力是相当大的。” 在此宏观背景下,中央减少发行国债规模,削减政府投资等等的财政紧缩行为,将助力防止流动性过剩。 “三高”政府投资引导社会资本方向 此外,今年的财政预算支出还将更加注重突出重点,防止“撒胡椒面”。总的思路是:由重点投向城市转为重点投向农村,由重点投向经济建设转为重点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由重点投向基础设施建设转为重点投向社会公共事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尤其是在农村公共产品的供应和区域协调发展上,中央将加大财政支出力度。 温家宝指出,政府投资使用要确保“三个高于”,即:用于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高于上年;用于西部大开发的投入高于上年。 “这说明中央财政将更加偏向民生。”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地方财政厅厅长对本报记者说,目前,随着中央新农村建设战略的逐渐推进,中央财政要进一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尤其是在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如农村公路投入和公共卫生等方面,更要加大投入力度。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2019亿元,比去年增加247亿元;从今年新学年开始,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健全国家奖学金、助学金制度,为此中央财政支出将由上年18亿元增加到95亿元,明年将安排200亿元,地方财政也要相应增加支出;中央财政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3917亿元,比去年增加520亿元。积极发展农业保险,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范围。上述三项中央财政总计投入6031亿元。 “据我的调查,现在很多农村修建公路,都是从农民手里集资,这给农民带来了不小负担,甚至还会出现一些变相收费的行为。”该厅长说。 同时有专家认为,中央的这三个“高于”,还体现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的意图。 “光靠政府资金的投入还是不够的,中央或地方财政应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教授张自立认为。 比如,在西部大开发上,目前中央财政已经在西部地区的交通、水利、能源、通信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已经为撬动社会资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而在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上,重庆代表团一位人大代表在一份建议中表示,更应该注重引导社会资本的进入。“关键是政府要制订合理的利益分配和退出机制。” 他举例说,重庆市北碚区的三圣镇,位置偏僻,以往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不够,社会事业发展较慢。但近年来,北碚区出台相关政策,共利用民间资本2000多万元,整治新修村级公路100多公里,硬化乡村便道200多公里,建设桥梁20多座;同时加强了农村学校、敬老院、村级活动阵地等社会事业方面的建设。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