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宿迁:冬天里的温室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15:28 经济观察报

  本报首席记者 章敬平 宿迁报道

  “您稍等,我先和几个学生家长说几句话。”

  2007年2月27日晚9时许,电话那头的张恕生还在接待送子女远道而来的家长。

  张恕生,江苏省宿迁市泗阳县致远中学的董事长,一所创办不过5年就红红火火的民办学校的投资人。新学期伊始,盼望将子女转学到志远中学的几个宿迁市以外的家长,就急匆匆慕名而来。

  张恕生的境遇,在教育专家看来是幸运的。刚刚流逝的一年,是中国民办学校的“灾年”,一批民办学校在中央政府注重公平的教育政策下,在地方政府对欠发达地区义务教育高额投入的宏观背景中,“集体”发出“冬天来临”的哀鸣。

  张恕生投资的致远中学的繁盛,并非惟一。宿迁市教育局局长孙其松对本报记者称,宿迁民办教育没有出现大萧条的景象,总体而言,宿迁的民办教育情势,还是欣欣向荣的,没有受到大环境的冲击。

  零地价:政府造出的“温室”

  如果说宿迁民办教育犹如冬天里的“温室”,那么宿迁市府就是“温室”的制造者。

  “如果把我们学校搬迁到别的省别的市,我们或许早就倒闭了。”致远中学校长单士宝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去年,著名的南洋集团宣布关闭,其创办人将其倒闭的原委归结为地方政府和教育政策的不公。

  单士宝说,宿迁以外的不少民办学校,之所以遭遇“冬天”,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投资建校的成本殊大,校舍要投入,师资要投入,征地要投入。相比之下,宿迁投资民办学校的成本,要小得多。

  譬如地价,几乎是零。

  本报记者第一次去宿迁市采访,就在宿迁教育局的建议下,观摩了致远中学。远远看去,偌大的校园,绿化带花团锦簇,H形教学楼、行政楼、科技楼,连着学生公寓和多功能餐厅,错落有致,极富现代气息。走进校园,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网、电脑网络中心、实验中心、多媒体教室,乃至艺术活动中心、

乒乓球馆、篮排球场、400米标准跑道塑胶运动场,一应俱全。怎么看,都和宿迁市泗阳县的区域经济形象难以吻合。

  询问得知,致远中学占地224亩,总建筑面积多达49000平方米。

  宿迁,在江苏省副省长、前宿迁市委书记仇和眼中,是江苏经济的“第四极”,革命老区,经济贫穷,教育落后,是宿迁这张“名片”背后的故事。

  泗阳,是宿迁三县二区中排名较为靠后的县。

  缘于此,校名前有着“宿迁市泗阳县”这个地点状语的致远中学的“豪放气派”,才让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外地人,一眼就看出了惊讶,尽管这样的规模和硬件,在京沪广深等地并不惹眼。

  在泗阳这片土地上,参观这样一所全县罕见的“豪华建筑”,猜测它的投资人如何富有,是不知情者的习惯性思维。事实证明,习惯性思维在致远中学投资人的财富真相面前又一次暴露出它的不可靠。

  张恕生说,他有些钱,但不是大富豪。今年41岁的张,曾做过若干年小学教师,而后“下海”做起“二渠道”图书经销商。赚了些钱,在2002年仇和主政宿迁,厉行教育体制改革,大干快上民办教育的时候,教育情愫满怀的他,赶了一回泗阳的民办教育“潮”。

  致远中学最初的创办人并非张恕生,而是单士宝。单是泗阳中学的团委书记,在宿迁市府号召大办民办学校的“历史机遇”中,不安分的他,与38个同事,集体离开泗阳中学,租借了几间民房,凭借着他们在县城学生、家长、教师心目中的“名师”形象,创办民办学校:致远中学。

  滚雪球似的投入,很快让他们东挪西借的资金,变得捉襟见肘。他们迫切希望获得资金上的支持。

  这时候,张恕生出现了。

  张敢于赶潮,的确因为他远比单士宝们有钱,但这还不是关键。关键在于宿迁地方政府的民办教育政策宽松。单士宝说,仇和主政宿迁期间,有一年来致远中学13次,每去一次,政府支持他们的力度就再上一个台阶。土地相当于“零地价”划拔,极大地降低了他们的办学成本。划拔土地的效率,也是宿迁之外的城市望尘莫及的。

  2003年,致远中学在现有校区南边的土地上开始施工,县政府专门为他们留出北边的108亩土地,供他们日后使用。预留的价格是每亩5万元,而当时土地拍卖的起拍价是每亩26万元。

  2005年,致远中学开始使用北边土地的时候,土地拍卖的起拍价已经是每亩40万元,而他们支付给政府的土地划拨价值还是每亩5万元。

  “实质上是零地价划拨,那每亩5万元,仅仅相当于划拨农民土地必须支付的青苗费等费用,政府财政并没有从中获利多少。”单士宝说。

  宿迁市委宣传部外宣办主任马志春说,致远中学享受了不是独一无二的“小灶”,而是宿迁市民办学校人人均等享用的“饕餮盛宴”。

  均等补贴:“嫡系”与“旁支”一律平等

  “现在,我们去年免除的8000余名初中生的学杂费、课本费,总计120多万,已陆续从政府手中获得全额补偿。”张恕生说,“即将开始的新学期,我们依旧要免除8000余名初中生的学杂费和课本费,政府财政依旧会补贴给我们。”

  2006年秋季,新学期开学前夕,江苏宣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免费对象为在各县及省辖市市区范围内农村乡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的学生。在经县以上教育行政部门批准的民办学校就读的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也享受相应待遇。省府文件特别强调,民办学校要在现有实际收费水平基础上,按公办学校免收学杂费的标准减收学生学费,不得擅自提高收费标准,不得以任何形式增加学生经济负担。

  宿迁教育局长孙其松说,去年半年时间内,宿迁免除学杂费9400万元,除了部分县城民办学校,大多数民办学校免除了学杂费。孙表示,2007年,所有的民办学校全部免收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

  致远中学属于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的“大部分学校”中的一分子。致远中学初中阶段8000余名学生,每人免交学杂费免交课本费150元。张恕生说:“120万元,对我们是个大数目,致远中学不像北京上海那些大城市的贵族学校,有巨额的投资。”

  张恕生担心,政府宣布的利好政策,会让他们自己买单。他说:“民办学校按照政策减免费用,得不到政府补偿的事情,在外省市,屡见不鲜。”

  张的担心,很快被证明是多余的。宿迁市政府规定,依官方政策免收的费用,一律由政府财政返还。

  孙其松说,平等地对待民办学校,给民办学校以生存空间,是宿迁教育体制改革一以贯之的政策导向。前宿迁市委书记仇和颁行新政之初,就喊出 “像发展公办教育一样发展民办教育”的口号,给旧眼光中的“嫡系”———公办学校和“旁支”——— 民办学校以平等的政治经济地位。

  多次调研过宿迁教改的新华社记者包永辉说,在中国,教育迄今为止仍保持着高度行政管制的色彩。尽管《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相继出台,但真正能够打破公办教育“一曲高歌”局面的并不多。与之相反,许多地方的民办教育由于受到招生政策等种种歧视,正处于全面萎缩之中,而宿迁却是一个例外,可谓风景这边独好。究其原委,无外乎公平对待,不搞歧视。

  为使羸弱的民办教育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弱到强茁壮成长,5年之前的宿迁,在仇和雷厉风行的施政风格下,相继出台《关于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的意见》、《宿迁市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补充规定》等一长串红头文件,中心思想就是三“同”四“平”:同等对待、同样管理、同步发展民办教育,让民办学校享有平等办学、平等竞争、平等招生、平等待遇。在土地使用、规费减免、养老保险、职称评定等方面和公办学校同等对待;在教育教学、督导评价等方面和公办学校同样管理;在发展上与公办教育统一规划,同步发展。建立民办学校投资风险基金,引导金融机构给予民办学校贷款支持,对依法办学且投入较大的民办学校在贷款担保上给予帮助。

  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柴纯青认为,宿迁市鼓励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的政策,值得全国关注。他特别提到了宿迁市按平等对待原则支持民办教育的政府职能。他列举了一年前宿迁 《进一步加快民办教育发展的意见》中的一句话:“教育行政部门可以选派教师到义务教育阶段的民办学校支教。选派教师要本着本人自愿的原则,被选派到义务教育阶段民办学校支教的教师身份岗位不变,工资由民办学校发放,时间为1至2年,期满后可以回原单位,也可以留下来。”

  该政策等于鼓励公办学校的教师戴着“保险绳”下民办学校的“海”。

  实际上,真的“下海”了,教师也没有太大的压力。中国很多省市的民办教育最近几年的艰难,是因为民办学校的教师下海后就没有 “国家干部”、“事业单位”的身份。

  宿迁则规定,原有身份不变,档案工资不变、职称不变,教师可以在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之间自由流动。

  “这个政策,在我们这样的经济欠发达地区,意义太大了。”单士宝说,“我们当初38个教师敢从泗阳中学这样的省重点中学下海创办致远中学,与这个政策非常有关系。我们的家人也不会太反对。现在,泗阳中学有1/3的教师加盟了致远中学,当然也有干一段时间后又回去的。”

  几无假民办:给民办学校公平的竞争环境

  张恕生非常得意于他们的高考成就。尽管高考成绩这类和“分数教育”瓜葛重重的指标,并非教育改革成果的惟一指标,但宿迁民间喜欢以此考察民办教育事业的成就。去年高考,宿迁市三县二区500余万人口中,前五名中的第一、第二、第五名均来自致远中学。第一名的高考总分,位列江苏省第10名。“这是宿迁建市10周年以来,第一次冲击高考成绩的全省十强。过去我们宿迁高考状元在全省最好也就是第七八十名。”

  张恕生特别提到,由市委书记升迁为副省长去了南京的仇和,都记住了宿迁高考状元的名字。

  单士宝认为,致远中学的成就,与宿迁限制“假民办”息息相关。他所说的“假民办”,泛指“名校办民校”。所谓“名校办民校”,就是由国家公办学校出资、出师资、出场地、出工资、出牌子创办所谓“民办”学校。什么都没变,惟一变化的是和民办学校一样的“高收费”。2000年之后,“名校办民校”成为中国教育体制改革中一个不伦不类的热点,部分省市将之作为至关重要的教育发展政策,写进了红头文件。2006年,有全国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指责“名校办民校”,对真正的民办学校不公平。“名校办民校”的教师基本是国家发工资的,许多资源包括无形资产都是政府无偿给予的,实际上是用国有的义务教育资源办高收费学校,只要它的收费与真正的民办学校相同或者略低,就会使真正的民办学校无法生存。

  力图还民办学校以公平竞争环境的宿迁市政府,一直注意避免假民办对真民办的冲击。孙其松说,宿迁由公办学校改制的“假民办”也不是没有,但他们是江苏所有地市中最少的一个市,仅仅8所,且不是政府政策鼓励的产物。当下,他们已将解决“名校办民校”的报告,递交给了江苏省教育厅。

  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民办学校就不可能做大做强,就会倒闭或者濒临倒闭。从2006年初,中国西部地区推行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免除政策。这一政策将部分民办学校推到倒闭的边缘。据《中国教育2006蓝皮书》称,在银川市,由于公办学校全部免除学杂费,民办中小学很多原有生源迅速转移到公办学校,致使招生大面积缩水。开学过后,还有很多家长到民办学校要求退学。

  此类现象尚未出现于宿迁。孙其松说,民办教育有竞争,就会有优胜劣汰,没什么大不了。但是,政府应该保证优胜劣汰的公平和正义,营造一个好的适合民办学校生存的环境。当下,政府应该一边加大投入义务教育,一边给民办教育以合理空间。宿迁财政不再按计划给予拨款,而是设立教育发展基金,实行“以奖代投”政策,政府根据学校办学质量和效益情况,给予办学奖励,激励学校再发展、再提高。

  孙说,宿迁教改,看起来壮大了民办教育,实际上做大了教育的

蛋糕。宿迁教育,看现象,是一部分学校不如猪圈,看数字,是政府财政收入的“杯水”无法应对教育发展的 “车薪”。2000年,将近1/2的财政收入砸进了教育,宿迁教育经费投入达到历史上空前的4.54亿元。可是,教育水准比全省平均水平还是低了22个百分点。民间资金的投入,截止到2006年,累计达16亿元,举办民办中小学和幼儿园973所,在校生30万人。宿迁教育水准由全省13个地市中的倒数第一名变为第九名,是苏北5地市中的第一名。

  四面民歌:

教育公平并未受损

  孙其松说,宿迁教改起因在于穷,但政府没有甩包袱,而是激发活力,改变教育死水一潭的局面。宿迁下辖的沭阳县实验中学,原是一所无人想读的糟糕的公办学校,直到该校所在的北京东路上,突然冒出民办的潼阳中学、银河双语学校、南洋新民纪学校、北京路中学,“四面民歌”中,实验中学反而有了发展的内在动力,通过一系列内部改革,成为拥有4000多名学生的省示范初中,可谓置之死地而后生。

  孙说,宿迁教改增进了民办教育的势力,但并没有增加民众负担。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挑起的教育市场的竞争,致使学校收费普遍下降,学前教育全市平均每人下降了100元。公办高中收费标准,虽然按省里的有关要求,择校费最高可以收取2.5万元,但宿迁市规定任何一所高中学校都不得超过1.8万元,而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实际平均收费大约在5000元左右。民办学校收取每位学生的三年培养费也平均在5000元左右,大大低于周边和全省平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

  宿迁教改,也没有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损害教育公平。在采访中,记者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是从统计数字看,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另一方面是记者接触到的许多县处级干部,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外地读书。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宿迁当地官员分析称,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市场激烈竞争的结果。过去,宿迁各县的公办教育 “一股独大”,优秀教师全都集中于一两所重点学校。随着各学校对人才的争夺,优秀教师逐渐分散,形成了强者不太强、弱者不太弱的局面。如果领导干部不愿意将孩子从宿迁城区送到泗阳致远中学这样的民办学校,就可能感慨重点学校的教学质量不如以前突出而将子女送到外地读书。

  “这个现象的出现,未必是坏事。如果一个地方只有一两所好的学校,那么受益面会很窄,往往是有权有钱者沾光。现在,优秀教师的分散,带来了学校的均衡化发展,一些干部子女生源的流失,对于学校来说是个损失,但对普通人而言,他们的子女却有了更多的机遇上好一些的学校。”原沭阳县副县长李龚平说,“此外,优秀教师的分散,也有利于整个教育水平的提高,因为优秀教师扎堆,每一个人也就是一个优秀教师,而如果他们分散到相对弱一点的学校,他们就有可能成为学校的学术带头人,其作用会更大。”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