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刘杉评论:老任和小潘“太有才了”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4日 03:36 中华工商时报
潘石屹与时寒冰年前关于房价的争论延伸到节后,从数字争论,到道德讨伐,再到人身攻击,煞是热闹,不仅媒体有了报道热点,而且把房产界的很多名人都给扯进来了。 我对“潘时之争”本没有过多关注,也不想发表看法,但北京《竞报》的记者打电话采访我,我就认真读了潘石屹、时寒冰和任志强的有关文章。 我的态度是,房价争论是好事,无论媒体、学者,还是开发商,都有发言的权利,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特别是媒体,作为一个大众传播工具,对新闻事件发表评论,是其本职所在。我在此希望各界人士能够正确对待媒体的言论,不要因枝节问题而大加谩骂,更不要因为记者“不够专业”而对其进行人身攻击。 我的基本看法是,潘石屹的话确有“忽悠”成分,时寒冰不够理性,而任志强明显在帮着小潘说话。 这场把老任也牵扯进来的争论焦点是“潘石屹是不是在忽悠房价”。时寒冰认为小潘忽悠的理由有二,一是数字不准,二是强调住房是投资品。显然,时寒冰抓住了小潘的软肋,这从小潘给时寒冰的信中可以看出。小潘要求时寒冰改正错误时,只纠缠数字问题,而没敢提买房是不是消费的问题。 其实就数字而言,小潘也有毛病。也许时寒冰不是圈内人,对于习惯用语不够熟悉,但小潘提供的数据与老任提供的就对不上号。小潘说,“2006年的数据是824万平方米,仅是当年销售面积的36%”。而任志强文章提供的数据是,总规划面积是2088万平方米,其中商品房1201万平米,规划用地占当年商品房销售的50%。老任说自己数据正确的理由是,这个数据是政府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供的,而政府不会欺骗代表和委员。老任那么相信政府!如果政府数据真的可信,那政府“太有才了”。即便相信政府和老任,那小潘也确有夸大其辞的地方。 任志强文章满篇都是批评时寒冰的,特别在数字方面,引用的非常专业,这一点需要小潘好好学习,只有严谨了,才不会被人抓着把柄。但任志强也有拉偏手的嫌疑,因为你老任证明时寒冰如何不专业的同时,都无法反证小潘没有忽悠。其实老任完全可以讲讲供求的道理,讲讲投资和消费的区别,大可不必拿人家报社和主编的人格做文章。另外老任的这句话,也不够地道。老任说,“且不管潘引用的数字是否正确(这并不重要),但政府报告证明时寒冰的数字是错误的”。小潘引用的数字是否正确当然很重要,如果准确了,也就不会让时寒冰抓住小辫啦。 老任说时寒冰无知而愤怒是没有道理的。也许时寒冰对于规划面积的阐述不够准确,但时寒冰对开发商的愤怒还是有些原因的。其中的道理我就不说了,老任和小潘也都心知肚明。 当然,我在对时寒冰表示尊敬的同时,也对他的过于情绪化表示遗憾,尽管对于他所受到的谩骂我也感到愤慨。 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是复杂的,单纯的道德批评解决不了问题,简单的揭开黑幕也解决不了问题,关键是中央政府要从制度和政策方面入手。 撇开小潘的数据不准和对住房投资的忽悠不说,小潘和老任的判断不是没有道理。政府在进行房地产调控时,的确控制了土地供应和房地产投资,其结果是必然导致住房的有效供给不足,进而在流动性泛滥的情况下,提高了居民对通胀和房价的预期水平,从而刺激了过度需求,进而导致房地产供求失衡。 影响房价的供求曲线,其实反映了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内含。从商业利益角度讲,开发商囤积土地和住房是最好的博弈选择。仅仅对其进行道德批评,恐怕无助于稳定房价。我多次强调,只有改革住房制度,在增加住房有效供给的同时使用金融手段,才能抑制上涨的房价。 时寒冰提出的“一年不买房”口号不够现实,因为零散的个人无法形成利益集团,所以,既然无用,何必要说呢。 我对小潘的另外一个观点表示赞同,即经济适用房决不能让其流入市场。我在此前发表过观点,认为,政府应该建立经济适用房的封闭市场体系。这类住房的出售和回购,都应由政府特许的机构负责,而住房者在售出经济适用房时,也不应该享受到溢价的好处,房价上涨的收益应该归政府所有。 老任和小潘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小潘此时说房价的确有点“老王卖瓜”。如果房子真多了,老任和小潘会实话实说吗?我不信。就像袁岳说的,“小潘太有才了”。而老任那么高调帮小潘,也“太有才了”。(4C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