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李西梧:愿中国年多一点慈善味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8日 16:25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特约评论员 李西梧

  春节已经过去,人们依然沉浸在喜庆、欢乐、团圆的兴头上。如今,中国的春节融入了浓浓的国际色彩,不仅全球华人普天同庆,许多国家也将中国春节列为新的节日。为了推动春节的全球化,今年的春节,有关部门将许多活动推向了海外,连联合国总部也在春节期间举办了以“和谐之声”为主题的“春晚”。

  中国春节终于与国际接轨了,但我们置身春节的氛围中,总感到还缺少点什么。近日,某网站贴出一位大学生春节期间回乡过年时拍摄到的一组图片,引起大家的震撼。这位92岁的老妇为养活自己和呆傻的儿子,不得不硬撑着年老体弱的躯体,在料峭寒风中向游人售卖自己编织的手工品。春节是团圆、祥和喜庆的节日。今天,虽然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我们的社会依然存在不少穷人。让这部分穷人过上欢乐的大年,感受春节的喜庆,才最能体现社会和谐的图景。否则,春节就丧失了全民节日的本色。而我们在春节期间看晚会、逛庙会、观社火、赶大集,则极少能看到与慈善相关的内容。全国人民年三十晚上的“大餐”——春节文艺晚会,尽管精心安排了一个民工子弟的朗诵节目,让许多观众动容落泪,却没有相应的慈善活动跟进,把人们同情的眼泪化作对穷人实在的帮助。

  也许有人说,现在国家强大、人民富裕起来了,穷得过不起年的人毕竟是极少数,不值得为关注这么一少部分人而冲淡了节日的盛世气氛。如果有这种的想法,首先是对国情的不了解。据《环球时报》引自世界银行的统计,每天收入不足1美元的绝对贫困人口在中国约有1.3亿人。此外,我国还有近6000万以上人口需要救济,有2200多万城市低收入人口仅靠最低生活保障生活,有7500多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需要救助,另外还有几千万残疾人需要提供帮助。在这些群体中,即使有1/10的人难熬“年关”,也是一个非常庞大的数字。

  要是认为在喜气洋洋的春节搞慈善活动,会影响春节气氛或有损国家形象的话,那更是谬之千里。节日期间举行各种慈善活动,是国际社会通行的惯例。总体经济水平比中国高的西方国家,在圣诞、新年来临期间,从政府到民间,从社会团体到宗教机构乃至名人明星,会通过形形色色的慈善活动,让穷人和流浪的乞丐尽享人间温暖。与中国同样过春节的韩国,一直保持着每个家庭在除夕夜“挂福笊”的济贫传统,即在除夕之夜把竹条编的笊篱装上糕点、糖果、零钱等挂在门外,让穷人或流浪者过年时取走。至于中华民族,自古以来更有慈善结缘、扶贫济困、乐善好施的优良传统。春节期间喝“腊八粥”,就是广积“乐善之德”的节日。腊八本是佛教的盛典,每到这一天,佛寺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在民间相治成俗,无论是大户人家、寺庙、还是穷人家,都煮粥广为分发,让乞丐、流浪者都可以吃到。因此,腊八粥也被称为“善粥”。

  要说我们国家如今缺乏对贫弱孤寡的关心,这也不对。每年春节前夕,各级政府广为进行的“送温暖”和“扶贫济困”活动就搞得热火朝天,甚至作为这一阶段的政治任务来完成。机关、街道每年都要动员向灾区和贫困人口的捐助活动,更体现了“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社会主义优越性。可正是由于这些活动带有更多的政府行为,使得大家对慈善活动产生了政府依赖,全民参与的慈善意识反而受到了淡化。什么时候该举行慈善活动,该捐助多少,捐助给哪些人,全由政府部门来主导。甚至出现了一些“潜规则”,在一个单位里,从主要领导、中层干部到普通职工,捐款的数量有相应的阶梯,不可逾越。春节期间,政府部门举办的“送温暖”活动已进行完毕,那当然就难以看到有组织的慈善活动了。所以在节日里,大家所考虑的就是如何尽情欢歌,放松玩乐。

  什么才是我们中国人心中真正的春节?它欢乐,融入了无限的留恋、回味和憧憬;它轻松,一年的辛劳、收获和委屈得到了释放;它沉重,对一些人家来讲,或许是个难过的“年坎”。我们的春节,要想变成世界性的节日,无论如何不应该仅仅是团聚,是行乐;而更应该是关爱,是善心。令人欣喜的是,今年的春节期间,还是有许多地方举办了成功的慈善活动,让更多“怕过年”的人过上了好年。我想,只有让善举在民众中蔚然成风,才会使中国春节有着更浓更醇的年味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