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人民生 “三农”为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3日 19:12 中国经营报
我国近30年来的农村改革发展历程可划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即从1978~1988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出现了第一个“黄金发展期”;从1988~1998年,是农村改革的停滞阶段,出现了“三农综合症”;从1998年10月至今,是农村改革的快速推进阶段,出现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 1978~1988年“黄金发展期”,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基本国策,并且从1982年到1986年,针对农村改革连续出台了5个“中央一号文件”,发展“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拉动了内需增长。 1988~1998年期间,由于各项改革难以深入推进,又片面抓粮食生产,而以政府控制为核心的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步履维艰,由此造成了国内粮价持续低迷7年之久,粮食变成了农民“吃不了、存不下、卖不掉”的老大难问题,农民负担重日益突出。1997年开始,全国农民收入增长出现了连续4年下滑的趋势。 需要指出的是,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后,县乡两级财政收入只占全国的21%,财政供养人员却占全国的71%。而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支出中,中央财政只承担2%,省级财政只承担11%,县级财政只承担9%,乡镇一级财政竟然承担了78%,由此造成了乡镇一级基本处于“有政无财”的尴尬境地。同时,在此期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比例也逐年减少。据统计,从1985年到2000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比例由13%下降到8%左右,15年共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累计为1704亿元,仅占同期的整个国民经济基建投资总额的2%。显然,这与中国13亿人口中就有9亿农民的基本国情极为不符。 1998年10月以后,成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快速推进阶段,以1998年10月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发端,出现了第二个“黄金发展期”。首次提出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标志着农村改革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城乡二元结构下,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近年来,在国家采取多种惠农措施的情况下,城乡收入比例仍维持在3.21∶1,城镇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乡村的3.4倍、6.1倍、13.3倍、43.8倍、68.1倍。在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生辍学、流失现象也较严重。目前,全国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只有10%多一点,80%以上的农民属于自费医疗群体。医疗价格的大幅度攀升,使农村不少地方出现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城市劳动人口的登记失业率为5%,农村劳动人口中抛开进城务工的1.3亿劳动力不算,留在农村的4亿劳动力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此外,城镇居民的个人收入主要用于消费和储蓄,而农民的纯收入除此以外,还有一部分用于扩大再生产。如果扣除这部分支出,城乡收入差距将会更大。 此外,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急剧增加,农民上访近80%是因为征地问题。同时,大量农民工进城打工,除了利益得不到很好的保障,而且由于劳动力外出,有的农村出现了空心化的衰败景象。因此,有着9亿人口在农村的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的发展出路直接关系我国现代化的全局,成为最大的民生问题。 为解决“三农”问题,中央提出要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从2002年10月党的十六大的召开,到2006年10月召开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这四年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解决“三农”问题重视程度最高、改革力度最大、投入资金最多、效果最明显的一个“黄金时期”。 从2004年到2007年,中央又连续出台四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分别就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做了部署,以求从根本上逐步解决“三农”问题,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本报记者:杨锋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