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怕老的和盼老的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5日 07:1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民谣的最大魅力,就在于它所表述的是民间心声。近日,坊间针对老字号死得快和新字号有意攀老的现象,编出一条脍炙人口的顺口溜:“开了一年的叫百年老店,开了两年的叫正宗老店,开了三年的叫正宗百年老店,而真正的百年老店门口,却写着一个大大的‘拆’字。”

  这个段子,倒像是一幅墨迹未干的漫画,成为现实生活的写照。

  众所周知,老字号落后乃至被淘汰出局,有技术落后、不思进取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局限。也和有些决策者喜新厌旧、盲目跟风的心理有关。君岂不见?洋楼起处,老屋倒塌;新牌子大放光芒,老牌子的末日就到了。在一些中小城市,老字号跟濒危动物一样,消亡的速度越来越快。年头越久,损失越重。而且这种损失远不是GDP专家能掐算出来的。我认为,就像拆北京城墙一样,将来有些人会带着负罪感入土的。近日,有识之士指出,老字号要想生存与发展,惟一出路应该是“倚老卖新”。“倚老卖新”就是发挥自己在多年经营中形成的特色,利用现代管理方法加以管理,最好是推行连锁经营,积极开拓市场,开发相关品牌产品。当然,想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在突出自己的品牌特色之外,更重要的还在于服务质量。这种时刻,老字号就得摈弃落后的经营方式,甚至不惜屈尊,借鉴麦当劳、肯德基等洋快餐的服务方式。同时,想办法从实际出发,推出新式服务,争取和吸引年轻一代。

  正如该民谣所指,有趣的是,和老字号的求新不同,许多刚出娘胎的新字号却在热衷变老。许多店家故意把字号起得又老又旧,凡是粘上商业典故的边儿,甭管出“五服”还是没出“五服”的,全都往“人家”身上靠。有的不惜编造家史,杜撰族谱,把自家买卖的历史前移、再前移——即便不能和唐宋接轨,起码也要弄个清末、民国的待遇。但他们不知道,这种做法与流行影视剧的“戏说”无异,根本禁不住推敲,一旦露了馅儿,只能博得世人哂笑。要知道,和人生一样,在变老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只有一步一个脚印、一天接着一天的往前走。但是,新面孔的“追求”,至少说明一个有力的事实:尽管老字号的牌匾上锈迹斑斑,但它的含金量一点儿不逊色。

  文人的感慨更深一层:许多老字号历经百年风雨,蕴含着多少骄傲,温暖的记忆,已经与它所寄居的城市水乳交融,成为商业领域中的金字招牌。如果一座城市只剩下钱和高楼大厦,缺失了历史传承和文化韵味,就像一个只有躯体没有灵魂的人,必将了无生气。还有人说,老字号是一张城市名片,一块百年沧桑的活化石,是城市文化传承的载体。无论凄风冷雨,任何一家老字号都不是孤独者。它品牌的价值不仅属于企业自身,还属于品牌生长的环境和土壤,属于全体市民。城区动迁,当为大事。除了征求城建、文物等部门的意见外,顶重要的,要听听广大消费者的意见。这里,我还有一个忠告:振兴老字号,并非一心做大,打造什么“

航空母舰”。而是注重它的文化内涵,将其变成一瓶“老酒”。人们往往关注“老酒”是否还留有唐宋余香?而不会关心它是在小巷子还是在贴
瓷砖
的大楼里酿制的。

  老的希望年轻,少的却想变老,这一现实矛盾,深刻反映出变革中的阵痛。只有发扬“敬老爱幼”的精神,把老字号好好保护起来,鼓励新兴商号积极发展,把买卖做大做强,才能保证我们的商业文化不致断代。

作者:林 鸣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