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胡祖六:尽快推出金融期货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4日 05:05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胡祖六,清华大学工学硕士,美国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瑞士日内瓦-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首席经济学家与研究部主管,现任美国高盛投资银行经济研究执行董事,在国内外经济学界有“中国飞人”的美誉。去年工行“A+H”成功发行上市,胡祖六与他所带领的团队功不可没。其研究成果之一《全球竞争力报告》在国际上也具有广泛影响。近日胡祖六博士非常忙,记者几经周折,才见缝插针地采访到了他,请他就中国股市现状及2007年我国宏观经济发展谈了自己的观点。 -中国资本市场的确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它还有许多尖锐的结构问题需要化解,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今后中国应促进更多的国内外企业上市,大力扩大股市的规模。预计到2016年,中国股市总市值可达5万亿美元。 -目前,市场普遍关注并期待股指期货推出,此点恰恰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二个战略性问题,就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深度,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深化市场。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从现在的高速度适当减缓放慢,但仍将保持高速且可持续增长,其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并非全面过热,二是中国还有足够的调控空间。 股市篇 认清问题 避免非理性乐观 观点之一 还有许多尖锐的结构问题 记者:您如何评价2006年的中国股市?2007年的中国股市将如何演化呢? 胡祖六:2006年中国股市是全球表现最好的股市。在局部领域,比如基金、QFII、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说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中小投资者信心恢复很快,为市场的稳定复苏创造了良好条件。在此前长达4年的调整过程中,政府监管当局也下了大决心,在公司治理、基金信息的披露等方面采取了改进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实际效果。不过,在2007年中国股市持续走牛的浓厚气氛中,投资者必须头脑清醒,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尤其要避免非理性的乐观。中国资本市场的确具有非常诱人的发展前景,但是它还面临许多尖锐的结构问题需要化解,还继续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观点之二 今后应促进更多企业上市 记者:您曾经多次公开表示,中国资本市场规模扩张是政府应重视的战略性问题,2007年1月9日,随着中国人寿成功登陆A股市场后,两市总市值突破10万亿元,这究竟意味着什么呢? 胡祖六:随着工行、中行、中国人寿等大盘蓝筹股的回归,中国股市已初具规模,突破了10万亿元市值,但是与全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规模还是非常小的,美国的股市总市值超过20万亿美元,接近中国股市市值的20倍。上一年度中国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为46.6%,美国和英国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都差不多是160%,尤其是中国的GDP是印度的3倍以上,而印度股市总市值与GDP的比达到124%,印度的上市公司将近6000家,是中国的4倍以上。究其原因,是中国的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体系为主,制约了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发展,长期以来企业的外部融资以信贷融资为主,股市融资的比重常常低于10%。目前A股股票发行上市程序较以前已经有了改变,但仍比较繁复。今后中国应促进更多的国内外企业上市,大力扩大股市的规模。预计到2016年,中国股市总市值可达5万亿美元,到2020年甚至一跃而为全球第三大股票市场。 观点之三 应尽快推出金融衍生产品 记者:当前中国股市向纵深发展最急需什么? 胡祖六:目前,市场普遍关注与期待股指期货的推出,此点恰恰反映了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第二个战略性问题,就是在扩大规模的同时,要适当增加深度,通过金融产品的创新来深化市场。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全球贸易大国、能源消费大国、进口大国,每时每刻都承担着各种风险,但是由于我们的资本市场缺乏深度,金融与商品的衍生工具不发达,我们的企业包括巨无霸中石油、中海油、中石化等都没有办法回避风险保证利润。所以中国应该尽快推出金融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产品。 宏观经济篇 股市刚有起色 不至于有大泡沫 记者:政府通过持续的宏观调控政策,抑制投资过热,对于楼市、股市的持续“高温”,政府会不会直接干预呢? 胡祖六:国内投资的过度,归根到底是资本的成本过低,所以央行应该考虑提高利率,投资的需求才能得到真正抑制。如果政府依靠行政手段来抑制过热的投资,则与计划经济时代的调控手段相差无几,操作的风险反而加大,可能导致经济和资本市场发展的急刹车、一刀切,所以政府更会采取间接的宏观调控措施,为中国经济“软着陆”增加保障。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可能从现在的高速度适当减缓放慢,但仍将保持高速而且可持续地增长,其原因一是中国经济并非全面过热,二是中国还有足够的调控空间。经济是否过热可以看一些经济指标,首先是CPI,我国的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去年在3%左右波动,只能称为温和的通货膨胀,尤其是剔除食品、能源等高波动商品后,真正的CPI还要低。 再看股市,经过过去4年多的不景气,现在只是有一些起色,远不至于出现大泡沫。同时,抑制经济过热,目前政府还有不少可选择的办法,比如货币工具和常规政策武器,如加息、减少公共支出等。 本版采写 记者 胡希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