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打开创新之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13日 05:09 中国质量新闻网

  有人骂影视圈的“戏说风”,说这是糟蹋历史。我倒觉得戏说历史没什么不可以,关键是“戏说”要说得有戏。只要搞得有创意,搞出新价值,也没什么不可以。想想美国迪士尼公司以戏说立身、恶搞成名,从而成就了巨大的文化产业,我们还有什么好说的?

  极端地反对戏说,动辄上纲上线,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环境的缺失。文化产业如此,其他产业也是如此。因此,在中国要搞创新,第一个要突破的就是心理障碍。为什么不能戏说?所有的理由加起来,其实都是人为地给创新划了一条并不存在的界线,这条“界线”在强调“不能”或者“不可能”时,创新的能量便完全被压抑了。所以有人说,要提倡创新,必须首先学会把Impossible(不能)这个英文单词拆开来念:I’m possible!(我能)。

  几年前,

迪士尼把中国的《花木兰》搬上了银幕,创造了不错的票房,可这部动画片在中国却遭到了不少批评。批评主要认为,美国人对中国原版花木兰故事存在误读,动画片中的诸多人物形象过于美国化,与原作有很大出入。美国人的确对中国的花木兰有许多不理解的地方,但不理解并不表示他们不能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他们“美国化”的理解方式在我们的一些人看来也许是“误读”,是一种“不能”,然而我们自己的“正读”又创造了什么呢?我们正版的《花木兰》在旧纸堆里躺了那么多年,除了几个老掉牙的地方戏,我们并没有让它创造多少产业价值,从某种角度讲,这才是对中国历史文化最大的误读。我们把门关起来,可迪士尼却在我们的墙上开了一扇门,这即使是恶搞,也带有讽刺意味。

  迪士尼能够成就令世人瞩目的文化产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创新意识,取决于它从来不说“不能”的态度。不光中国的花木兰它能搞,北欧的鱼美人、中东的阿拉丁神灯、非洲的狮子王、美洲的风中奇缘、埃及与以色列的摩西……几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和民族的历史故事它都能搞。误读自然免不了,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迪士尼在传播区域文化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更不能否认迪士尼的创新方式带给人们的积极意义。主题容易寻找,不用支付故事原创者版税,取材基本上在一定时间内不会枯竭,并且基本上可以争取到全球客户的认可,迪士尼这种把门开向全世界的创新方式,聪明而实用。

  多开几扇门,不仅体现了迪士尼的创新理念,也体现了整个美国自由创新的文化氛围。有人说,美国胡思乱想最发达,迪士尼胡思乱想,好莱坞也胡思乱想,但这种胡思乱想每年却给美国带来600亿美元的利润。而中国全部的电影票房加上进口大片的收入才50亿元人民币。别说是美国,就连韩国,我们都自叹弗如。在

韩剧、韩歌、韩舞汇成的韩流面前,我们的娱乐产业经受着考验。

  文化产业是最能体现创新思想的领域,如果这一领域的创新能力不足,其他产业领域的创新更可想而知。我们所能看到的现实是,一些企业嘴上喊着创新的口号,可一旦真正要搞创新,却这也不能动,那也不敢碰。创新之“门”修得挺漂亮,却总是关着,根本体现不出它的价值和意义,仅仅是一件好看而无用的摆设而已。

作者:胡立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