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习近平宏调倒逼论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6:25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张凤安 杭州报道 “三大需求良性互动”,“浙江经济结构调整有了可喜的改善”。顿了一下,习近平提高了嗓门强调:“这是国家宏观调控倒逼机制所产生的良好效果。” 这是1月29日下午,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参与在浙江省十届五次人大会议杭州代表团分组审议时的即席讲话。 在1月29日上午由浙江省省长吕祖善所作的五年来字数最少的《政府工作报告》上,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三大需求的数据也首次被依次摆在一起。 从数据来看,浙江找到了宏观调控以来堪称完美的发展路径。而仅仅三年前,反思浙江经济模式的争论还言忧在耳。 增长动力转变 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向来有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称。而这三驾马车在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聚首,这还是第一次。这一变化源于2006年浙江经济创造了一组数据。 2006年浙江省GDP增长了13.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8%。浙江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保持同步的同时,一直疲乏的消费需求则于2006年强劲上升。2006年浙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了14.1%,这个数据首次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出口首次突破千亿美元大关,达到1009亿,增长了31.4%。 而三年前,又是另一番景象。随着2004年宏观调控的开始,浙江固定资产投资经历了大幅下降的轨道:从2003年的38.9%下降到2004年的20.2%,到了2005年,则跌到10.5%。在2005、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没有出现当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数据。 与之相对应,浙江的经济增速也在宏调开始后下滑,2004年增长率全国排名第21位,2005年GDP的增速仅为12.4%,比2004年继续下滑2.9个百分点。 三年来浙江省为此进行了“痛苦”的抉择。 此前外界曾对浙江经济进行分析,认为宏观调控给浙江经济上了能源、土地、资本等要素资源的“紧箍咒”。 此外,宏观调控强调“有保有压”,正好压住了浙江民间资本进入上游产业(能源、电力、基础材料等)的势头和冲动,浙江经济由此陷入了“生产缺电、建设缺钱、招商缺地”困境。 宏观调控的倒逼机制,使得浙江对发展经济做出了重新的抉择。 从2006年浙江经济增速的恢复性增长和消费、出口强力拉动的表现来看,浙江的增长模式转变已经露出端倪。 冲刺五大百亿工程2007年,浙江经济的三驾马车能否继续协调均衡发展? 在浙江省省长吕祖善的政府工作报告里,强调2007年GDP增长目标是10%以上,新增财政的三分之二以上都将用于民生方面。如财政新增的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财政支农资金和用于农村的政府投资、土地出让金三个增量都要高于2006年水平。 但2007年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幅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幅度和进出口指标在政府报告中继续缺席。 而在浙江省发改委的《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报告》中列出的指标为:10%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15%以上的外贸出口与其增长。 这组数据意味着浙江已经在谋求经济协调发展上找到了信心。而信心背后是一直被外界忽视的一个因素:浙江五大百亿工程的推进。 浙江经济是民本经济、老百姓经济。但在此轮宏观调控下,浙江最后顺利挺了过来,并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由政府直接主导的五大百亿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 启动于2003年的浙江五大百亿工程,计划总投资4281亿元。包括了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百亿信息化建设工程、百亿科技文卫体建设工程、百亿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和百亿帮扶致富建设工程。这五大百亿工程几乎占据了浙江2006年重点项目投资额的将近90%。 2007年是浙江省五大百亿工程实施的最后一年。在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的高峰期过去,房地产投资仍将处于调整期,一般贸易可能继续回落的前景下,要保持投资持续稳定增长有很大困难。而全面完成五大百亿工程则成为浙江2007年经济拉动的一个亮点,预计2007年就将投资625亿元。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