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股市忽悠起财富神话 百姓“啥都不懂”也敢跟风(2)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5日 10:47 中国新闻网

  每100个中国人里,就有5.9个是股民或基民

  “求求你了,再给我一个号吧!”老郭死皮赖脸地哀求营业员。

  老郭是北京一家报社的记者,前段时间在朋友的游说下决定炒股。1月23日,他起了个大早儿,兴冲冲地来到中信证券北京白家庄营业所准备办理开户手续,没想到一进门就傻眼了——老郭被告知,由于前来开户的人太多,证券交易所不得不用“排号”的方式维持秩序,一天放20个号,上下午各10个。

  证交所下午1点开市,这回老郭长了个心眼儿,提前1个小时就来了,可他却被再次告知“号已经放完了”。情急之下他开始软磨硬泡,营业员最终同意给他加个号,这才在当天开了户。

  记者从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登公司”)网站提供的每日快报中看到,新增开户数在1月23日这一天达到高峰:新增股票开户数近10万,新增基金开户数超过20万,总开户数超过30万。此后几天虽略有下降,但每天的新增开户数都保持在20万以上。

  根据该公司的统计,2006年12月新增开户数接近60万,截至2007年1月22日,中国证券市场个人投资者股票及基金开户总数已经突破8000万。这意味着,每100个中国人里,就有5.9个是股民或基民。

  本报调查显示,在问及“你周围买股票或基金的人多吗”的问题时,63.5%的受访者选择“有一些”,27.1%的人选了“特别多”,“没听说有人买”的仅占3.4%。

  老郭后来才知道,坐在他斜对面的一个同事,也在1月23日那天去银行买了基金。

  2006年全年上证综合指数上涨了130%(意味着股票的平均价格增长130%——编者注),总市值和每日成交量更是不断创出新高,一系列数据烘托出一派牛气哄哄的股市景象。当外企职员周文龙把自己炒股“赚了一倍多”的好消息告诉朋友的时候,却遭来一顿埋怨:“为什么不早说?!”

  “深圳才是真正的全民炒股!”在深圳某政府机构工作的刘露一提起“股市”,立马来了精神。她告诉记者,单位里几乎所有的人都在炒股,平时饭桌上、MSN上,同事和朋友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股票。

  “就像一股洪流,无数的人被莫名其妙裹挟进去了”

  相比于股票,基金市场相对较低的风险,让哪怕最最普通的老百姓都有机会体验“钱生钱”的快感。一些上了年纪的人,甚至拿出省吃俭用一辈子的积蓄,希望能借此圆一个发财梦。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大堂经理这些天成了银行里最忙碌的人。他们身边总是围着一群人,问的几乎都是关于基金的问题。

  “我想买基金,怎么个买法?”“我问一下,买哪种基金比较好?”“天哪怎么会有200多种?!我以为基金就是一种呢!”面对这些热情高涨但证券知识几乎为零的投资者,大堂经理们只能耐着性子,一一普及最基本的金融常识。

  一个在基民当中流传甚广的“段子”说,有个老太太在银行柜台购买基金之后,又转回头来问:“这基金的年利率是多少啊?”

  本报调查显示,对于与基金/股票相关的基本证券知识,22.8%的受访者表示“啥都不懂”,42.4%的人“正在补课”。自信“比较熟”和“非常了解”的受访者,分别只占28.1%和6.7%。

  “这就像一股洪流,无数的人被莫名其妙地裹挟进去了。”有人这样评价。

  刘露自称是个“小小股民”,对股票“一窍不通”。“既然同事们都在玩,我就跟着玩玩。”而她的同事中,除了几个领导是老股民之外,其他人也都是刚刚入市。

  尽管多数人都在“补课”,也搞不懂股市里的门道,但这丝毫不妨碍人们怀揣希望畅想未来。本报调查发现,27.8%的受访者打算趁着牛市大赚一把,34.0%的人希望能小赚一笔,28.8%的人认为“只要比存银行利息多点儿就行”。

  “当然是在现在的基础上再赚100%!”大学生刘小黑今年年初就给自己设立了这样的目标。“其实翻番很容易的,7个交易日涨停就翻番了,一年怎么着也能有几次这种机会吧!”这是他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上一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