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电价逐煤涨 联动何时已?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1日 15:24 南方周末

  电价逐煤涨联动何时已?

  最新的消息是,今年电煤价格仍将继续上涨,根据“煤电联动”原则,电价将随之上调,公众需要得到解释:电力紧缺时电价要涨,电力过剩时电价还要涨,电价是否要一路涨下去?

  □林伯强

  在1月17日结束的全国煤炭合同汇总会上,2007年全国电煤价格每吨普遍上涨30元左右,涨幅达到8%。这将迫使政府启动“煤电联动”,做出涨电价的选择。今年发电行业面临装机过剩和占运行成本60%左右的电煤价格上涨,利润空间将受到双重挤压,整体业绩会下降,是否全面亏损,主要取决于第三轮煤电联动的实施。在今年电煤产运需衔接方案中,发改委明确表示将继续实行“煤电联动”。根据“煤电联动”原则,以6个月为一个联动周期,如果周期内平均煤价变化幅度达到或超过5%,就应相应调整电价。按照8%的上涨幅度和6个月为一个联动周期的要求,“煤电联动”应当启动。

  走进“煤电联动”的困境

  煤炭行业认为电煤价格必需有较大的涨价幅度,才能接近市场价格。我国煤炭行业从1993年开始改革,持续进行市场化。但是,为了确保国家用电安全,政府仍然控制着国有大型电厂的煤炭采购价格,这就是计划煤、市场煤的双轨制。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市场煤和计划煤之间的价格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电煤占煤炭总量达50%,大量低价电煤给煤炭企业带来了沉重的财务负担。现在煤炭价格实现市场化,电煤价格就必然要有较大的涨价幅度。所以,今年全国煤炭平均涨价幅度约为5%,而电煤涨价幅度可达10%,是煤炭合同历年来涨价最大的一次,第三轮“煤电联动”将成为现实。据估算,今年每吨煤上涨30元将导致每度电涨价1.5分。

  对于电力行业,因为电价仍受政府控制,电煤价格放开的前提是“煤电联动”得以真正执行。政府在2005年5月和2006年6月两次实行“煤电联动”,平均销售电价共上涨了5.01分/度。两次“煤电联动”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但是,“煤电联动”还要求发电企业承担30%的成本上升。因此,即使政府启动“煤电联动”,发电企业的成本压力也无法得到根本缓解。

  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数据显示,2006年全国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比2005年降低了203小时,其中火电设备降低了233小时。根据目前对在建电厂数量的估计,发电平均利用小时将进一步大幅度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发电企业可能消化不起“煤电联动”所要求的30%电煤价格涨幅。投资电力的是国有企业,绝大部分资金来自国有银行,电力过度投资除了当权者的业绩受影响,损失是国家的,发电企业实在不行了,就必须通过政府涨电价。

  由于资源、环境、安全等成本增加,煤炭价格还会继续上涨。政府即将出台的《关于深化价格改革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意见》方案要求把环境治理成本和资源枯竭后的退出成本计入石油、天然气、水、电、煤炭和土地等产品的定价中。估计资源、环境、安全等成本的纳入将使吨煤成本增加70元以上。目前在山西试行的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煤矿转产发展基金和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等3项基金大约需要收费每吨35元。这次煤炭平均每吨30元的涨价可能仅仅开始,煤炭合同中应当还留有上涨空间。例如,山西西山煤电在合同补充协议中就有条款规定,如果山西的“两费一金”政策正式实施,将进行煤价的二次谈判。这些都会在煤价上体现出来,从而导致又一个超过5%的电煤价格上涨,到时可能还需要第四轮的“煤电联动”。

  如果煤炭供需情况没有根本上的改变,放开后的煤价在一次性调整之后还有向上的压力;在以后的煤电的价格博弈中,煤的可储和电的不可储会让煤占上风;由于煤的不可再生性和能源的可替代性,其他能源价格的上涨会带动煤价上涨,持续的煤炭价格上涨将一步一步迫使政府走进“煤电联动”的困境。首先,涨电价是政府最不愿意做的事,只要电价在政府手里,就常被理解为政府在涨价而不是市场涨价;其次,政府如何向公众解释这种状况:电力紧缺时电价要涨,电力过剩时电价还要涨;再次,电价是否可能一路涨下去?

  走出“煤电联动”的困境

  要真正解除“煤电联动”,需要改革电力定价机制,放开电价,推进电力市场改革。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建立透明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使电价能充分反映煤电成本和市场供需,提高发电用电效率。这并不是说政府就不管电价了。政府对电价的管理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严格对电力企业进行成本和价格的监管,二是如果政府认为有必要维持相对稳定的电价水平,可以运用直接补贴。大多煤电企业都属国有,政府可以加大对煤炭资源税和电力企业合理税利的征收,用来补贴应该受到补贴的电力消费者;还可以建立特别基金来稳定电价,避免大幅度波动。

  由于电力价格形成机制的缺位,业界人士都不清楚电价如何形成,老百姓更不明其理。所以公众对每一次电价上调都不会理解,都觉得电力行业收入过高,不应该再提高电价。透明合理的电价形成机制可以清楚地让消费者知道电价形成的每个环节,并明确哪些是由财政补贴的、补贴了多少。这样,公众可以清楚煤电企业的利润来源和利润幅度,从而也就能够接受煤电价格上涨和下调的事实,这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然而,目前的情况说明距离电价机制改革到位可能还比较遥远。

  那么,现阶段要走出“煤电联动”的困境,就只能抑制煤炭价格。由于政府不能直接干预煤价,那就只能降低煤炭运输成本,或者增加煤炭产能,使煤炭供应相对宽松。

  由于铁路垄断和运力紧张,中国的煤炭运费一直居高不下。为获得运力,煤炭企业还需要支付一些不合理的收费。据估计,目前煤炭价格中运费约占50%。高运费是高煤价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也可以为煤价下降提供空间。据称,煤电今年能很快地取得谈判成果的关键在于铁路运力紧张。煤电运力一直是限制能源的大瓶颈。然而,令人奇怪的是,不像电力垄断,铁路垄断很少受到公众的批评。中国“北煤南运”的格局将长期存在,晋陕蒙仍将是主要的煤炭调出基地。增加和提高铁路运力效率可以确保煤炭供应和降低煤炭运输成本。

  政府计划在今明两年关闭4800多个小煤矿,严格控制煤矿超负荷生产,这些措施将减少煤炭生产能力。那么,增加煤炭产能就需要一个科学的煤炭产业规划来保障煤炭供给。国家发改委1月22日发布了《煤炭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将2010年煤炭生产总量控制在26亿吨。然而,2006年煤炭消费总量已经达到23.5亿吨,预计2007年将达到25亿吨。显然,该规划对2010年的煤炭需求预测过于保守,没有什么理由能说明2008至2010三年的煤炭需求增长可以控制在1亿吨。“十五”期间煤炭规划的失败经验教训应该汲取。由于当时政府对煤炭需求预测失误,其间需求大幅上涨,煤炭产量供应不足,煤炭价格大幅度上涨,大批小煤窑上马;高煤价还鼓励了大小煤矿超负荷生产,导致严重的安全问题。

  发展规划是一个政府行为,也应是一个科学行为。根据预测规划来控制煤炭产量有利于政府控制节约资源,但要防止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需求既定,抑制煤炭价格要求有足量的新增产能,政府应该有一个合理预测,用规划保证供需平衡,供给相对宽松。当然,如果政府规划只是想反映政府的愿望,地方可以自行其是,则另当别论。

  (作者为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电子邮箱bqlin@xmu.edu.cn)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