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三大焦点令平板电视隐忧乍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10:54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杨娜报道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2006年第四季度中国平板电视城市消费者需求研究报告》中获悉,2006年城市消费者液晶、等离子、背投电视需求已占彩电总需求的30%,平板电视销售额已占城市彩电销售总额的63%。

  但是,得到了太多关注的2006年平板电视市场在企业、消费者、媒体的共同作用之下被各种事件炒得异常火热,特别是“台湾屏”事件、“消亡论”、“高清标准认证”等焦点事件正在暴露出绚丽光环下的阴影:平板电视隐忧逐渐浮出水面。

  上游屏:暴露企业营销漏洞

  “台湾屏”事件一出,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长期以来对日资企业多几分仰视的消费者一下子有些无所适从,在媒体的报道下,市场上对于日资产品的“屏”出身问题一片质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主任、著名家电专家陆刃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作为当事者的日资企业并没有及时地正面做出解释,模棱两可的态度导致了各界猜测。

  “其实企业外购屏早已是业内公认的事实,OEM的生产方式也并不违常理,而此次事件的放大只能说是信息扭曲的表现。”陆刃波解释说。

  对于台湾屏质量的好与坏一直不是事件评论的焦点,而日企对外购台湾屏的事件避而不提,也并未在产品说明书中标注的做法却值得质疑,再加之企业与媒体之间没有及时地沟通,导致媒体不能在最快的时间内得到企业正确的信息,种种推测和负面评价由此产生了,甚至对外资企业的诚信提出了质疑,消费者长期以来是不是在蒙受欺骗呢?

  “其实在买卖双方之间,企业无疑掌握了更多的信息,如果企业不屑于及时准确地把这些信息传递给消费者,消费者就无法真正理性地判断自己的需求,市场关系是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础上的,也许这件事情正告诉日企他们的身价该放下来了。”陆刃波告诫一些家电企业。

  消亡论:凸现浮躁心态

  在2006年彩电市场纷繁的焦点事件中始终穿插着一种声音:消亡论。不论是对于CRT电视的退市之说,还是等离子要全线败走之说,这种声音一直存在。

  虽然平板电视的销售额在2006年已经超过了CRT电视,但是从CRT占全国城市销量70%的数据上反映,更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时选择了CRT电视。“如果真如传言所说CRT即将退市,那70%的消费者该怎么想呢,广大依附CRT产业链生存的企业该怎么办呢?”陆刃波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

  即使在彩电市场发展成熟的发达国家,也有稳定的CRT市场需求。而等离子败走之说,主要是从在高清认证标准出台后等离子电视大都没有达到720线,也就是没有达到高清标准之时开始流传开来的。“现在看来等离子技术在松下、日立等企业的努力下,已经可以通过高清认证。”陆刃波说。

  “回首消亡论的说法给我们带来了对中国彩电市场的反思,这近乎荒唐的论点竟然贯穿了市场舆论大半年之久,揭示了浮躁的市场现状。”陆刃波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分析说。

  高清标准:塑造新门槛

  高清标准的实施和高清产品的认证不可不算2006年的一件大事。随着数字电视时代的临近,以平板电视为首的庞大的彩电需求市场也越发需要一个明确的高清概念,而标准的落地正给企业规模化规范化发展提供了契机;认证的出台则规范了市场促进了消费。

  由于国家标准认证的出台,从终端产品和消费习惯上来看,标清时代都已经向高清时代逐渐转化了。“高清认证给企业带来了新契机的同时也在行业内部树起了通向规范化道路的门槛。”陆刃波提醒说。

  高清标准的出台对整个行业和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它从另一方面也给水平参差不齐的彩电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压力来自于整个彩电行业的整体水平上升到了一个新的位置,也来自于消费者对彩电的认知水平提高了。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在仔细阅读过通过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认证的产品名单后发现,此次认证的通过不但包括了长虹、TCL等国产企业,也包括了松下、日立等外资等离子企业。

  陆刃波在分析了2006年中国彩电市场的三大焦点后,对《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说:“经过了2006年的种种市场现象之后,希望我们能从中吸取教训”。他说,看到外资企业在台湾屏事件上栽了跟头,提醒国产企业切不可只埋头生产而忽略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信息时代缺少了沟通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同时,平板彩电企业应带头营造健康发展的市场环境,对企业优质形象以及产品的宣传不可少,但一些子虚乌有的荒谬之说不宜作为卖点来炒作。另外,彩电企业务必要重视国家标准的施行,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陆刃波表示,希望中外的平板电视企业少些浮躁、多些实质性的成果,扎实挺进新的2007年中国平板电视市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