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基金热”还能热多久?专家建议应及时宣示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09:53 中国新闻网

  正在读博士的小王和丈夫从2005年就开始投资买基金,他们目前在基金上的投资已达20万元左右。“我们家现在的理财结构是定期存款+基金+保险。”她对自己的“理财经”颇为满意。

  由于收益还不错,小王的公公婆婆也买了一些。

  “我们跟大多数人想法一样吧,看好股市。”她说,“基金公司可以为我们降低风险,他们能了解到更多的信息。而且相比银行储蓄来说,基金收益还是好一些。”

  “我们一般会同时买几只基金。”小王告诉记者,她周围买基金的人一般是有金融知识和投资理念的人。

  与小王购买基金前的权衡利弊相反,在北京的一家银行,正准备拿出2万元钱购买基金的朱先生却没想那么多。他说:“看到别人买,我就买了,试一试呗。”

  居民存款外最多的金融资产

  6100多亿份、700万户——2006年中国国内基金规模和基金新增开户数双双创出历史新高。而2006年新基金的发行也可谓屡创纪录:工银瑞信稳健成长基金于2006年12月1日正式开始募集,发行当天势头火爆,为避免基金规模过大,并充分考虑投资人利益,该公司于发行第二天紧急公告终止募集;而嘉实策略增长首发规模400多亿元,一天内就发行完毕……

  据中国

人民银行公布的2006年第四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去年第四季度选择基金作为最主要金融资产的居民人数,从上季度的6.7%猛升至10%,基金已成为中国居民家庭除储蓄存款外拥有最多的金融资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副所长何德旭认为:“显然不是因为投资者对‘基金

理财’有了新的认识,而是因为在2006年股票市场大幅上涨的背景下,投资基金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回报,让投资者切实看到或者感受到了‘基金理财’的好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示范效应,使相当多的即便是对投资基金并不了解的投资者也加入到了‘基民’的行列。”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邵光华也有自己的看法:“近几年,中国经济迅猛发展,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也随之大幅增长,居民对各种投资

理财产品的巨大需求一直客观存在,这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基金还有更大发展空间

  面对基金业的繁荣,有人认为基金业目前有过热趋势。

  “这样的增长幅度和趋势,相对于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发育水平,相对于投资者对投资基金的了解程度、驾驭能力,相对于基金管理者的操作经历、管理水平,相对于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水平和能力,确实有些过快、过猛、过热,以至于让监管部门不知所措,让投资者无所适从,让基金管理者和部分中介机构手忙脚乱。”何德旭表示。

  邵光华则认为,2006年的基金投资收益在2007年不太可能复制。他建议投资者应调整合理的收益预期,保持长期投资的理念。他同时认为,虽然2007年1月以来,新基金发行速度放缓,但据有关专家预测,2007年基金销售市场将依然红火。

  “今年将是中国基金业从成长阶段到成熟阶段过渡的第一年。如何从爆发性成长过渡到平稳而持续的增长,需要市场参与各方摈弃浮躁心态。要充分认识基金‘代客理财’的本质,在坚持长期投资理念、严格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脚踏实地做好投资研究和投资者教育工作。”

  他说:“相对国外而言,基金在中国国内居民金融产品中的比重还比较小。可以预见,这个比重在今后还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与发达国家的基金理财相比,我国的基金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何德旭表示,“虽然目前基金火爆,但从基金的绝对规模来看,与发达国家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特别是在基金公司的运作规范化、法规制度建设及监督管理水平等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有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的投资基金发挥的作用还不是很明显。在这个意义上,我国投资基金的发展任重道远。”

  应及时向民众宣示基金风险

  针对去年基金不菲的赚钱效应以及当前很多老百姓加入基金投资行列,专家们建议,应该向民众宣示基金的风险。

  何德旭认为,有必要“帮助‘基民’对投资基金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除了帮助他们掌握投资基金的基本知识,还应该提醒他们对基金公司、基金经理、投资技巧、政策环境等有一个大致的把握,从而具备基本的辨别能力和判断能力。”

  专家们提醒,要特别注意基金投资热中的一些现象。

  何德旭说:“目前一些人通过贷款、借款、典当房产等来投资基金,这是不够理智的。我们说基金理财风险小,是相对于股票投资、期货投资等而言的。事实上,基金投资同样面临着一些风险,如资本市场的系统性风险、基金管理公司管理水平差的风险等。”(据《人民日报海外版》;赵晓霞)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