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日本标准助推学习型组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1日 00:48 中国质量新闻网

   一旦知识在企业内顺畅共享,即使是新、老员工交替也不会造成产品或服务质量的波动

  日本标准助推学习型组织

  什么是知识的要素及创造?学习型组织如何建立?面对日益激烈的质量竞争,日本工业标准JIS/TRQ0005(质量管理体系-可持续发展指南)首次对以上两个新概念问题进行了系统地回答。

  背景:终身雇佣制解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企业长期采取的是终身雇佣制度,即新员工一旦进入某家企业,一般都在这家企业中供职到退休,很少再会跳槽到另一家企业。由于员工流动性小,企业也愿意花费精力和资金对员工进行培养,使其掌握本企业开展业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这种制度对于保持企业的长期稳定的发展、内部知识和技能的传承是比较有利的。

  但是,自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泡沫经济的出现,这种终身雇佣的制度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为了应对泡沫经济所带来的经济衰退,一些日本企业被迫采取裁减员工、老员工提前退休、雇用人工成本较低的年轻员工或外籍员工等措施,以减轻企业的压力。随着大批掌握着熟练技能和技术诀窍的老员工离去,而很多年轻员工又未能及时掌握必要的专业技术和工作技能,致使产品质量出现波动甚至滑坡。

  90年代后期,很多日本企业已开始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纷纷采取措施加以应对。如在新员工的培训上,他们把培养新员工的人员称之为“团队教练”,甚至把工厂也称之为“传习所”(即传授知识的场所),并采取很多具体措施,以使个人的知识(包括技能)转化成为能够在组织内部共享的知识。

  这一时期的日本丰田公司,将汽车装配线上关键工序的熟练工人的操作过程制成影像资料,并编辑成为电子版的作业指导书,配置在相关工位上。新工人在操作过程中一旦对某一操作步骤不清楚,可以立即点击操作台上的显示屏了解规范的操作步骤与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丰田公司在短时期内抑制住了新、老员工交替所造成的产品质量水平波动,使产品质量水平始终保持在稳定状态。

  而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日本工业标准JIS/TRQ0005呼之欲出。

  要素:集纳个人知识

  在日本工业标准JIS/TRQ0005的第5章专门提出了学习与创新的要求。该标准指出:为了对应内外环境变化所进行的改革,其所依托的是组织的知识。学习就是将个人知识进行集纳后,形成组织的共有化知识,并对其内容予以进一步的充实,使其升华提高。因此企业成员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将个人的知识进行总结和共享,使其转化成为组织的知识。

  学习的类型可分为个人的学习以及组织的学习。就学习而言,组织应为个人学习提供适当的机会与资源,并搭建能够将个人知识转化为组织知识的体系。例如,开辟知识传承和部门间横向沟通交流的途径,建立知识数据库等。

  对于一个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其要素包含以下方面:拥有相同的价值观,相互信赖,宽容的态度,重视创业精神,对个体能力持支持态度,如观察能力演讲能力的培养、接受差异化、重视独创性、容许失败的宽容氛围等。

  在学习过程中,企业为了使知识创造过程在组织及至超越组织的范围内形成共有化,应当对最为基础性的元素,即:个体能力、适应性、感情、立场、关系等差异性问题予以慎重思考。

  具备丰富知识、经验、技能的老员工所具备的“隐性知识”是知识的要素,更是企业的宝贵财富,企业一定要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尽快使其转化成为能够在企业内部使所有员工共享的组织知识(即所谓的显性知识),并能够在企业内部让全体成员共享。

  为了促进学习,企业的最高管理者应加入到知识的要素中来。如亲自参与案例学习或直接接受相关方面的辅导,借助教育、训练等途径,对学习性活动予以支持,并在企业内部创建一种学习的氛围。

  创建:共有化平台

  根据笔者对日本企业创建学习型组织多年的研究来看,学习型组织应建立一个共有化的平台,该平台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首先应当创造出适宜的环境,确保学习时间。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生产线)、不同员工之间所存在的差异,施以不同的推进方法,对于积极参与学习的员工还应当给予适当的奖励。

  其次,要利用信息和知识的交换与交流平台,通过制造、销售、售后服务现场的协调配合和共同体验,以及与顾客、供方、政府、合作方的沟通交流来获取外部知识。

  第三,要通过团队活动将隐性知识转化为可表述的文件,并由专职人员将其手册化。通过新产品开发,组建跨部门攻关团队,将共同的经验予以普及推广,将隐性知识转化生成为显性知识。

  第四,利用企业内研修、企业内大学和知识库,将现有的显性知识进行组合,从而生成新的显性知识。但企业要注意,从显性的一般性知识转化生成新的隐性知识。

  最后,企业应能对学习的效果进行测量,并确认学习的效果能达到下述程度:每个人的能力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并实现了预期的结果;摆脱个人习惯性思维,探寻适宜的方式方法;培育出改革型的样板模式;具有共同向目标迈进的自律品格;持续不断地学习等。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很多企业人员流动也相当频繁。从这一点上看,如何借鉴日本企业的做法,将老员工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和工作经验转化成为能够在企业内共享的知识,对于中国的企业也同样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作者:刘 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