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对国内企业空降洋高管的冷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9日 10:03 新快报

  专家主题论坛:《外资工会博弈》

  陈天祥

  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人力资源研究开发中心主任管理学博士

  洋高管在国际化专业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并不很熟悉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能盲目听从他们的指挥,而应有所取舍。

  近年来,不少国内企业纷纷空降洋高管,从北京银行聘用四位来自ING集团的金融专家担任总行副行长、行长助理、总行风险管理部副总经理和个人业务部销售部总经理,到王浵世出任民生银行行长,再到原家乐福北方区总经理、美国人白尔曼被世纪联华高薪“挖”来担任执行总经理一职,国内房地产的龙头企业万科任命来自丰田住宅公司的日本专家任工程技术总监,为中国企业界吹来了一股强劲的洋风。人们不禁会问:空降洋高管会不会是以后若干时期内国内业界用人的一种必然趋势?它对本土的高管会造成什么样的冲击呢?我们究竟应如何看待这一用人现象?

  中国企业要走国际化的道路,管理机制就必须与国际接轨,而任用洋高管无疑就成为一种便捷的途径。一个有经验的洋高管对于一个企业的规范化建设、熟悉国际市场规则、了解国外的风土人情和消费习惯、与国外政治社会和法律环境接轨以及获得国际的营销渠道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我们已经迎来了WTO时代,走国际化道路、与国际企业竞争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如果你不懂得国际运营之道,将会碰到很多的麻烦甚至被淘汰出局。不是有过这样的两个因不懂国际规则而吃官司的事例吗?一个企业生产的运动鞋,由于在使用说明中没有指出在潮湿的草地上容易打滑,一个老外穿着该品牌的运动鞋在草地上行走摔了一跤,结果老外把厂家告上法庭,最终厂家败诉。另一个事例讲的是老外买了一个刷子,并用它来刷

宠物,把宠物的皮刷破了,主人把厂家告上法庭,因为,刷子上没有注明不能用它来给宠物洗澡。这两个例子就告诉我们,当我们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的时候,必须对别国的习惯和法律约束等弄清楚,否则将会吃大亏。也许有人会说,我的产品和经营就局限在国内,不需要走国际化道路,关起门来自顾自即可。此言差矣。我们现在举目四望,还能看到多少领域和行业没有国际企业巨头的身影?你不走出去,别人已经走进来了。狼越来越多了,要想与狼共舞,就需要自己先变成一只狼。21世纪的今天与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市场环境已是天壤之别,那种单凭勇气和运气就能创造奇迹的时代与我们渐行渐远了。现在需要的是智慧、运筹帷幄和精益求精的经营之道。举一个例子,在十年前,你在一个城市开一个超市,成功的几率非常大。而现在,百佳、家乐福和沃尔玛等国际巨商已经大举进入国内市场,它们攻城掠地,不少国内企业纷纷败下阵来。因此,即使我们要想在国内站稳脚跟与这些国际巨头较量,也需要学习它们的经营之道,才能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怎样学习呢?利用国际专业人才就不失为一个有益途径,它可以为我们节省很多学习的时间和成本,少走弯路。

  在利用国际专业人才时,我们又要有清醒的头脑,这里特别指出以下几点:一是要有鉴别能力,不要唯“洋”是举。现在,有一种现象,好像只要是洋人或洋博士之类的,就都是一个有用之才,委以重任。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企业管理界,不时有关于使用洋人才失误的报道。由于这些人的成长和经验远在海外,我们对其才学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较难把握,因此,要慎之又慎,否则,赔了夫人又折兵。二是要注意洋人的经验要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管理之道有其一定的规律,管理是可以移植的;但是,管理移植又需要与本土的实际相结合,否则会出现水土不服的问题。而且,中国的开放才有近三十年的历史,真正考虑与国际接轨只是近十多年的事。中国企业的科学管理和规范管理的基础薄弱,如果不顾这些事实,一味强调规范化和上层次,就可能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不少企业就开始引进全面质量管理,进行各种质量认证。结果呢?大多数企业只不过是把其当做一个标签,却为此付出了不少的代价。这就告诉我们,在运用国际上的一些管理方法时,我们要量力而行,讲究实效。在引进洋高管的问题上也一样,一方面既要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但对洋高管提出的改进管理的建议和政策,我们需要冷静思考。洋高管在国际化专业管理上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他们并不很熟悉中国的国情和文化传统,这就决定了我们在进行决策时,不能盲目听从他们的指挥,而应有所取舍。三是注意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我们引进洋高管,除了学习他们的国际化管理经验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培养我们自己的人才。只有培养出一大批精通国际商业运营规则、具有国际视野又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人才,才能最终使中国企业立足于世界商业之林,振兴民族工业。

  在对待洋高管时,我们还要保持一个开放和平常的心态。时下,一些国人对极个别洋高管不尊重中国员工,动辄粗言秽语的行为大肆鞭挞,进而上升到爱国的高度对洋高管采取普遍排斥的态度,本文认为是不妥了。诚然,洋人也存在良莠不齐的情况。客观地说,大多数西方人士对中国是比较友好的,对中国人是尊重的,这与他们具有较好的文化教育背景和平等的社会风气密切相关。但也不排除个别洋人对中国不尊重的情况,对此我们要理直气壮地谴责和批判,维护中国的民族尊严,但不能因此而对所有西方人士一概论之。这就像对待西方文化一样,本人不赞同类似于前一段时期一些博士研究生呼吁抵制圣诞节的做法。一个民族要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应该具有包容大度的气量,对不同的文化都持一种开放和欣赏的态度。现在,中国已经处在一个开放的时代,应该张开双臂拥抱世界不同的文化。一个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才会获得其他文化的尊重。2004年,美国纽约市宣布,中国的春节为全纽约市的公共假日。不知那几个博士研究生对纽约市的这一做法有何感想。我想,对待洋高管和洋人,我们也应采取这样的态度才对。现在,在中国的外国公司越来越多地聘用中国人为管理人员,其中的一些人还进入了高层,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拒绝洋高管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