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第三次消费浪潮真伪之辨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23:11 中国经营报
一直令中国经济头疼的内需问题似乎曙光初现。国家统计局1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了0.8个百分点。 最近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的一份分析报告也指出,未来一段时期,我国即将步入第三波消费高峰,而人口出生率和人口结构是影响消费结构的关键变量。该报告认为,1981年之前出生的独生子女有9000多万,目前正处于收入和消费的上升期;而1992~1998年出生的独生子女约有3亿多,亦将逐步进入消费年龄。这两代人的消费倾向要远高于储蓄倾向。 如果这种判断成立,无疑会对中国经济的转型提供一个契机。新一轮消费高潮能否如期而至?在楼市、车市的牛市行情已经持续多年的情况下,谁又将是新一轮消费高潮的领军行业? “第三次消费浪潮”扑面而来? 主持人:从经济学理论分析,你认为这样的论据是否充分?出现消费高峰对于中国经济有何意义? 孙立坚:消费水平并不取决于人口结构,或是人们的消费意识。关键决定因素应该是消费能力和对未来的预期。 即使独生子女的消费意愿大于储蓄意愿,即便“80后”的年轻人消费意识超前,倾向于美国化,但是如果收入能力跟不上消费,就会形成所谓的“啃老族”。他们吃住在家里,收入维持自己的其他开销。不要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啃老族”牺牲的是他们父母的消费。仅靠独生子女这一代的消费是不会带动整体消费的大幅度增涨的。 姚景源:从消费能力看,城乡居民储蓄2005年达到14万亿元,2006年达到了16万亿元,国际贸易顺差在1700亿元以上。这些都为消费增长提供了基础。2006年12月7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在2007年要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这也为消费高潮这一结论的形成提供了政策依据。 孙立坚:我个人认为中国整体储蓄过剩并不反映中国居民整体收入能力增强。最新的统计数据表明,中国经济增长规模(GDP)虽然已达到世界第四位,但是人均收入水平还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排在110位左右。过快地发展消费者信贷业务和内需推动经济增长的理念不符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相反过分地“刺激”内需会带来更严重的“房奴、车奴和卡奴”问题。 左小蕾:其实中国的消费一直都很高。中国消费的增长是高于GDP增长的。“第三次消费浪潮”应该是属于发展经济学的概念,是在讲增长模式的转移。 完善社会保障是前提 主持人:麦肯锡最近的一份报告认为,随着投资的减缓和收入的增加,中国的消费在GDP中所占的份额将从目前的37%增加到2015年的41%,并将在2025年达到45%。从宏观经济走势看,2015年中国经济能否进入到新的消费阶段? 孙立坚:从消费能力上看,目前我国人均GDP还很低,还处于发展低级阶段,这种情况2015年也许会得到改善。2015年能否走进消费阶段,关键是看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能否逐渐形成社会保障。 中国消费水平低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后,原有计划经济的福利,如医疗、教育等不复存在,人们担心养老、治病、子女教育等问题,从而限制了居民的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经济发展中不稳定阶层还在担心失去工作机会。正因为有这些担心,即使他们的收入有所增加,收入也不会转变为消费,他们仍然将收入存入银行,冲销未来可能出现的生活危机。 姚景源:要拉动消费,首先要解决国民收入问题。而增加就业是保持社会稳定,促进消费的基础。我国就业人口(15~64岁)有9.09亿,比发达国家总人口还多3倍。的确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 孙立坚:看看邻国日本,也许对我们有所借鉴。尽管日本的经济已经属于发达国家,但是人们的消费能力非常有限,原因在于社会转型的成本由个人来承担了,于是消费也转变成存款。 美国消费支出能拉动内需,因为所有金融机构敢于向消费者放贷。美国有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保证了消费者有能力还债。 中国要达到拉动消费的目的,不是通过教育老百姓像美国人那样消费,问题在于政府在下一轮经济发展中如何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比如教育、社保、养老、住房等,让消费者安心消费。 哪些行业会率先受益? 主持人:如果下一波消费浪潮到来,哪些行业会率先受益呢? 姚景源:我国第一波消费高峰出现在1984~1989年,增长点为自行车、手表、缝纫机;第二波消费高峰在1992~1997年,主要是彩电、冰箱、洗衣机。如果有第三次消费浪潮,我基本同意新一轮消费浪潮以住房、汽车、电子通讯设备、精神文化产品进入家庭为重要特征。 孙立坚:最近,“房奴”、“车奴”和“卡奴”等新词汇开始悄悄地流行起来,它们形象地反映了当今人们在现代消费信贷生活中所出现的支付压力难以承受的社会现象。 一项权威机构的最新调查表明,近八成中国公民买房贷款在40万元以上,其中,大约有30%以上的家庭按揭贷款支付占月收入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而且,高达98.09%进行房贷的人,心理上会产生焦虑情绪。这种焦虑情绪个别已经上升到精神抑郁、错乱甚至寻短见的严重程度。这说明住房、汽车的发展拉动了很多产业,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都会抑制支出,使生活质量下降,很难持续拉动宏观经济的增长。 刘军红:如果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上一个台阶,那么消费跟随而动,并形成新的浪潮是有可能的。关键是服务型产业能否升级换代。 从世界消费总状况看,服务消费日渐成为一种趋势。而我国的服务型产业依然处于低档阶段,很难支撑一个庞大的文化消费。 而服务业能否成长,在于能否如期放开传统的管制。从日本的经验看,1995年到2002年,因放松管制,使生产率上升了7.59%,其中制造业上升2.98%,而非制造业上升4.61%,由此不难看出“管制与放松管制”对非制造业的影响非常之大。 农村市场将主导下一轮消费增长 主持人:有学者认为中产阶层是新一轮消费的主导力量,理由是他们的升级型消费需求增速明显高于居民消费总量的增速。 孙立坚:内需拉动的宏观经济政策不一定能刺激高收入层的消费群体对中国产品的依赖。今天中国经济还存在很严重的贫富分化和地区收入差距现象,真正可能拉动内需的高消费层已经达到了他们自己所需要的日常消费水平,而收入水平很低的阶层却无法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消费主力军。 用奢侈品消费解读内需,我认为是论据用错了地方。奢侈品消费是贫富分化的论据,并不是消费浪潮来临的论据,奢侈品能在中国卖出世界最高价,说明中国的财富集中在少数人手里,绝不是中产和工薪阶层。 左小蕾:我也认为增长的潜力不在城市中的中产阶级,即使他们对高科技等装备的更新换代比别的国家更频繁,但这种消费已经在现在的消费增长中体现了,很难再有更大的增长空间。农村市场就不同了,那里的消费倾向很强。 孙立坚:农村消费的潜力巨大。关键是看城市化进程有多快。城市化进程会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就业,这样一来,即使每个人维持正常水平花费不多,但总量巨大,加起来就形成了很大的消费动力。 刘军红:农村的消费前提在于“农民”地位的提高。日本拓殖大学教授叶芳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提到过一个概念,叫做“农民是受尊敬的职业”。据他介绍,在美国,农场主一般将产业传给最优秀的儿子;在澳大利亚,优秀的年轻人会选择做“农民”。农村是综合科技的实验园,农民是掌握最先进技术的代表。从职业划分角度看,“农民”处于什么样的社会职业位置,很值得我们中国人深思。在“农民”的社会职业地位没有切实提高的前提下,开启农村消费市场,恐怕要付出更多的成本。 链接: 国家统计局1月25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比上年回落两个百分点,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加快了0.8个百分点。 2006年中国国内消费市场活跃,增速加快。统计显示,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410亿元,同比增长13.7%。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36.2%,汽车类增长26.3%,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增长24.0%,通讯器材类增长22.0%。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部署,2007年要合理控制投资增长,努力优化投资结构;坚持以增加居民消费尤其是农民消费为重点,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努力提高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 本报记者:吴悦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