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492.25亿公斤,中储粮去年购粮创新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6日 14:31 南方都市报

  492.25亿公斤,中储粮去年购粮创新高

  粮价在丰收年不跌反升,储备粮为平抑物价增添筹码

  在全国粮食价格持续走高之际,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储粮总公司)的购粮数量创下国家实现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以来的历史新高。日前,刚完成2006年购粮任务的中储粮总经理林军对外表示,2006年中储粮系统按最低收购价收购了492.25亿公斤粮食。而业内人士指出,这次中储粮大力出手收购粮食,让粮价在丰收年都不跌反升,也让国家在粮价波动时更有投放储备粮平抑物价的底气。

  大规模购小麦早籼稻

  以保护农民利益为出发点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是粮食实现市场化流通后的国家重要政策之一。而中储粮总公司是国家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担负着国家粮食

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的重要任务。因此,粮食业界对中储粮总公司此次大规模出手收购各主产区小麦、稻米等的行为,均解读为国家对粮价的大规模宏观调控。

  据悉,中储粮系统在2006年按最低收购价在河北、山东、河南、江苏、湖北、安徽共收购小麦406.9亿公斤,占六省小麦商品量和同期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的80.6%和94.4%。而在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共收购早籼稻36.3亿公斤,占四省早籼稻商品量、同期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的60%和90%;收购中晚稻49.05亿公斤,占四省中晚稻商品量、同期国有粮食企业收购量的30%和72.6%。

  采购为避免“谷贱伤农”

  其实,今年是粮食连续丰产的第三年,市场人士普遍认为粮价会下降,但粮价不降反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06年粮价上涨2.7%。对此,业界有关人士认为,国际粮价的上涨是影响国内粮价上涨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中国的粮食供给依然偏紧的背景下,中储粮作为国家战略性粮食储备主体,大规模收购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全面控制了市场粮源,也拉动了涨价。

  对于外界对中储粮大规模收购会造成市场垄断和售价上浮的担忧,中储粮公司方面有关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中储粮只是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载体,收购的粮食归国家管理,中储粮无权决定,而粮食拍卖的盈亏都纳入国家财政管理,中储粮与其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挂钩。对于是否会加快“开仓放粮,将储备粮投放市场以平抑物价”的步伐,中储粮认为这取决于国家的宏观调控。

  据悉,在冀鲁豫苏鄂皖6省启动了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使小麦市场价格迅速回升到了最低收购价水平。中储粮托市收购使农民直接增收在40亿元以上。

  本报记者麦婕莹

  实习生李惠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