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地方品牌“不适应症”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3日 08:38 中国质量新闻网

  河南南阳籍作家二月河说,他之所以能够写成《康熙大帝》,是因为多年来一直吃当地某品牌的豆腐乳,特别开胃,激发灵感。不管二月河是在开玩笑还是在做广告,有他的推崇,该品牌豆腐乳算是沾光了。不过,二月河可以做到让全国人民看他的作品,但他却做不到让全国人民吃这个牌子的豆腐乳。而该豆腐乳品牌要想由地方品牌变为全国性品牌,除了二月河的推崇,还需要做更多的努力。

  可以肯定,该豆腐乳品牌一定有让全国人民开胃的理想,同样可以肯定,为实现这一理想,该品牌一定也在做着一些努力。事实上,同这一品牌一样,全国各地所有地方性品牌或区域性品牌,几无例外地都怀有做大做强并走出去成为全国性品牌甚至世界性品牌的理想,并为此已经或正在付出巨大的努力。

  然而,通往理想的路途远比想象的曲折,不断出现的失败者也一再提醒市场竞争的残酷。更为严峻的现实问题是,面对大企业、大品牌的封杀和围剿,地方品牌或区域品牌自身存在的先天不足暴露无遗,而这些先天不足正成为影响其发展壮大的关键性问题。

  许多地方品牌企业在谈起自己品牌的成长路程时,常会提到一个“西装不革履”的问题。所谓“西装不革履”,指的是企业尽管设备先进、技术先进、市场开拓也好,但是由于自己的原料供应品质的不确定性,造成了对国家标准的“不适应症”。这在一些农产品生产企业身上表现尤为突出。不少农产品生产企业是“公司+农户”的产业化模式,在产品质量、原料供应等方面面临诸多不适合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问题,导致这些企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经常受到“牵制”。去年在北京发生的广东生产的部分凉果被大面积封杀,惨遭下架的事件充分说明这一点,这种“不适应症”对于地方品牌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除了标准问题,地方品牌先天性缺陷还表现在技术落后、信息不畅、资金短缺、品牌建设不足、政府扶持不利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成为了地方品牌发展中的“拦路虎”。由于这些问题均会造成企业

竞争力的低下,难以适应国内、国际市场的发展要求,所以我们也可以把这些问题视为“不适应症”。

  地方品牌的诸多“不适应症”虽是重症,也是顽症,但绝非不治之症,所以,只要能够找准病因,对症下药,像那个豆腐乳品牌那样让全国人民开胃的理想并非不能实现。专家认为,要根治地方品牌“不适应症”,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首先,各地方政府要为其品牌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不仅要制定长远的行业发展规划,还要强化为企业服务的观念,积极提供相关政策,促进本地企业发展,扶持民间组织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其次,地方品牌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苦练内功。在不断挖掘当地市场的消费潜力、继续壮大自己的实力基础上,努力走一条生产规模化、技术装备现代化、资源利用综合化的路子。同时,要着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素质,积极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论,增强开拓创新的能力,完善营销方式,搞好品牌形象建设。

  第三,积极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一是将散兵游勇式的单个企业组建成集团军,帮助他们减少或化解市场风险;二是提供教育培训、产品检验、产业规划、法律咨询等各种服务,促进企业更好地发展;三是研究、协调和应对各种贸易争端,维护企业利益。

  市场竞争,向来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地方品牌能够根治自身的病症,抓住市场机遇,不断壮大自己,就一定能够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快速崛起,进而成为全国性乃至世界性品牌。

作者:胡立彪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