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薄一波两度出山的历史镜像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22:59 中国经营报

  编者按1956年和1979年,在这两个共和国历史的转承点上,薄一波同志两度受命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主抓经济工作。本文意在还原这两个历史节点的社会背景,以期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薄一波同志对于新中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卓越贡献。

  1956年,计划中国

  这一年5月,薄一波被委命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国务院副总理。同年9月当选中共八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

  国家经济委员会与国家基础建设委员会一样,都是1956年新设立的经济计划机构,在此之前,经济计划机构只有一个:国家计划委员会。

  这是一种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该体制源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苏联,那时苏联处于资本主义包围和临战状态,为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行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由指令性的计划进行管理,连企业都由国家直接管理。

  薄一波是一个经济建设经验丰富、善于总结规律的人。早在1956年9月党的八大会议上就探讨了积累和消费关系的数量比例关系,他认为:在今后的若干年,国民收入中积累部分的比重应不低于20%;国民收入中国家预算收入的比重,不低于30%;国家预算支出中基础建设支出的比重不低于40%。

  1956年,在薄一波的推动下,从杭州回京的毛泽东用两个月时间听取了34个部、委的工作汇报,并提出了著名的《论十大关系》,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建设社会主义强大国家。在诸多关系中,各方都是兼顾的。譬如反对牺牲农业、轻工业来发展重工业。

  但在那个时代,冒进与反冒进冲突不断,并在两年后迅速演变为“大跃进”。一切成为了脱缰之马。

  在1956年,比公私合营更为猛烈的潮流是农业合作化运动。

  据统计,1954年,农业生产合作社为11.4万个,到1956年,达到了99.4万个。并且在形式上也突进,1955年,高级社才5000个,而1956年,暴涨到31.2万个,均呈指数增长。

  1956年1月,人民出版社出了本书《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这本书的前身就是毛泽东亲自主持编辑的《怎样办农业生产合作社》。毛甚至亲自甄选报送上的材料,并对文字进行修改。一篇材料原标题是《天津市东郊区詹庄子乡民生、民强农业生产合作社如何发动妇女参加田间生产》,原标题33个字,毛泽东挥笔改为9字标题《妇女走上了劳动战线》。

  1979年,开放大业

  这一年,被关押、管制12年之久的薄一波被解禁。12年前,他在“薄一波等六十一人叛徒集团案”中遭受迫害。对薄的平反是陈云在1978年最早提出的,薄一波再次成为经济领域的干将。

  1979年7月,薄一波出任国务院副总理,兼任机械工业委员会主任。同年9月增补为中共第十一届中央委员。

  在文人王安看来,1979年的代表人物当属当时的安徽省委书记万里。

  就在前一年,安徽遭遇了百年不遇的大旱灾。走投无路之下,该省小岗村的18户农民偷偷地搞起了大包干,他们按红指印、赌咒发誓,顶着坐牢掉脑袋的风险,签订契约将集体耕地承包到户。

  万里找到陈云,陈云双手赞成;万里找到邓小平,得到的答复是,“不要争论”。万里对小岗村所在地的凤阳县委书记陈庭元说,单干也没有什么了不起。

  早在1956年,温州永嘉县也曾发生过包产到户的做法,其结果是试点工作组组长戴洁天被打成反革命,判处管制3年;县委书记也被撤销一切职务,行政级别连降3级。

  有了万里对包产到户的力挺,安徽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民谣称:“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在《激荡三十年》的财经作者吴晓波看来,1979年还有两个人不容忽视。那就是广东的任仲夷和福建的项南,这两人是南国开放的前锋。

  1979年1月,广东将宝安县改为了深圳市,珠海县改成了珠海市,几个月后,任仲夷找到邓小平,要加快对外开放。邓说,“对!办一个特区。过去陕甘宁边区就是特区嘛!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去搞,杀出一条血路来。”

  那个时期办特区可不是闹着玩的事,任仲夷在广东被人封了个绰号“任你胡来”。多年后,任仲夷坦言,“若非邓公支持,我早就过不了关。”

  1979年的11月,乌鲁木齐毛纺织厂与中国香港、日本的资本签订了合资公司合同。成为了《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公布后的第一批合资企业之一。往前一年,出国归来的一些国家领导人发现,国际形势对中国很有利,西方国家生产和资金过剩,光欧洲就有5000亿美元游资没有出路。

  而在1979年年初,邓小平找到了荣毅仁,说现在搞经济建设,门路要多一点,可以利用外国的资金和技术,华侨、华裔也可以回来办工厂。总之,钱要用起来,人要用起来。之后,荣毅仁创办了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对元老级重臣薄一波来说,他更大的使命是辅助改革大业,维护稳定,在统一认识中发挥重要作用。

  薄一波是最早去深圳特区视察的国家领导人之一,一直支持特区建设。在他85岁那年,又写成带有国史性质的《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一书。

  老战友陈云见薄一波甚为忙碌,特意书赠条幅,上书“多做就是少做,少做就是多做”。这幅字,被薄一波挂在了自己的卧室。

  文字整理本报记者谢扬林

本报记者:谢扬林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