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人民币升值目标为何难挡贸易顺差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9日 22:55 中国经营报

  在商务部部长薄熙来日前表示要“把减少顺差作为今年外贸发展的头等大事抓好”之时,商务部的研究报告也明确指出了以“年升值4%~5%”应对顺差过大的政策思路。然而,从2005年9月人民币升值2%的一年多来,平衡国际收支和调整中国出口产品的结构这两个政策目标似乎都没有达到。而外汇交易市场的投机力量则步步紧逼,从而使得人民币名义汇率实际的升值幅度已经超过了五个百分点,并且正在形成一种自我加强的单调升值的趋势。那么,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为何不能达到原定的政策目标?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我们大致可以循着以下的思路来加以回答:

  第一,即使在汇率调整的传递机制健全的情况下,名义汇率的变动也不一定会引起实际的经济结构调整。其中的理由很简单,因为名义汇率的调整和实际经济结构的调整存在着时间上的差异,所以,就会发生以下两种情况:要么是短期内名义汇率升值了、而实际的经济结构却会因为存在调整上的时滞而不能及时发生变化;或者是让名义汇率的调整幅度超过实际所需要的幅度,来迫使企业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行结构调整。中国接近于前者。

  第二,中国的实际情况是,汇率调整的传递机制很不健全。从理论上讲,当一个国家出现贸易顺差或者资本项目顺差时,假如新增加的货币供给不能被商品的价格上涨所吸收,那么就会产生通货膨胀的后果,为此就需要通过增加进口来加以平衡,于是汇率就会自动趋于升值,顺差也就会趋于缩小。假如新增加的货币供给能够通过商品价格的上涨而被吸收,那么在工资是刚性的情况下,为了保持实际工资不变,名义工资就必须上涨,这样就会导致实际汇率的升值,很显然,随着实际汇率的升值,出口就会下降,进口就会增加,外来投资也会因为工资成本的上升而趋于减少。

  但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中国的实际情况,就可以看到,人民币名义汇率升值以后并未带来上述两个效应。首先,因为外汇储备增加而导致的货币供给的增大部分被吸收掉了。在中国,吸收新增货币供给的主要渠道是三个:房地产市场、至今尚未对外开放的资本市场和原材料等中间投入品市场。由此产生的后果是

房价与股价脱离经济基本面而呈现出暴涨的趋势。与此相反的是,受内需不足的制约,企业产品的价格却涨不上去,然而正是因为最终品的价格不能上涨,名义工资也就不能上涨。结果,由于缺少了货币供给增加而导致实际汇率升值这样一个必不可少的传递环节——即最终品价格上涨的环节,中国的实际汇率也就不会随着货币供给量的增加而升值。

  第三,中国实际上存在着名义汇率升值的两大陷阱:首先是只要加工贸易为主的贸易模式不变,那么中国国际收支表中经常项就必定会是顺差,并且只要中国的实际工资涨不上去,汇率变化在开展加工贸易时,是可以在进出口之间进行对冲的;其次是大量失业劳动力的存在又为企业降低名义工资提供了可能,于是,企业就可以通过降低名义工资来对冲名义汇率升值所带来的出口成本的提高,以致没有必要去改变出口品的结构及其生产技术。由此造成的结果是,尽管名义汇率升值了,但是贸易顺差的趋势不变,反而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而且因为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都还有下调的空间,试图到中国来进行劳动要素套利的国际投资仍然络绎不绝。所有这些反应在国际收支表上就是中国仍然是一个双顺差的国家。

  如果我们能够把以上几点分析做个综合,那么大致可以得到这样几点结论:第一,名义汇率升值没有能够改变国际收支巨额顺差的局面;第二,由于存在实际汇率传递机制上的根本性缺陷,由外汇储备增加而造成的货币供给的增加不能引起实际汇率的升值,因而无助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第三,伴随着实际工资的下降,人民币名义汇率调整的实际成本是由普通劳动者承担了;第四,新增的货币供给大量流入房地产部门和资本市场,使得中国的资产价格出现了严重的泡沫;第五,在储备增加、

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减、以及资产价格暴涨、而实际工资又在下调的情况下,不管是出于投资目的、还是处于投机目的的国际资本仍在大量流入。所有这些意味着人民币名义汇率的升值正在把中国的经济推向高风险的状态。由此可以得出的政策结论是,中国今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的、宏观上的总量调控,中国其实更加需要的是结构调整和改革,以便通过这样的改革来为各种各样的
宏观调控
政策提供坚实的微观基础。(作者为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

本报记者:华民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