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扶贫开发:与穷苦为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宁夏的扶贫开发工作成绩斐然,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52.7万减少到2006年的不足6万。但在那些自然和经济条件极差的山区,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里还有少数人看不起病在家里“放命”;这里还有少数人连小孩上学的每年100元钱都拿不出来;这里还有少数人的人生理想是每天能够喝一口“罐罐茶”。“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仍然急切渴盼全社会的关注和帮扶。

  ■本报记者李成刚何玲

  2006年12月18日,宁夏海原县海城镇回族农民马德禄领到一台扶贫电视机后笑逐颜开:“俺们这地方山大沟深,电视就是顺风耳、千里眼,可是家里太穷买不起,现在自己只出59元钱就抱回一台21英寸的大彩电,感谢党,感谢政府!”

  当日,在海原县举行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扶贫电视入户工程启动仪式上,西海固地区的3041户贫困农民受赠彩色电视机。2006年,这个地区有3.1万多户贫困农民获得了扶贫电视机。

  事实上,文化扶贫只是使宁夏南部山区贫困人口摆脱现状的措施之一,对历史上“苦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扶贫开发的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苦瘠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

  毫无疑问,宁夏的扶贫开发工作可以说成绩斐然,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000年的52.7万人减少到2005年的7.5万人。但在这样一个自然和经济条件极差的地区,扶贫开发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贫困标准低、解决难度大、返贫现象时有发生等等,都是我们时刻面对的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主任李文录在接受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组的采访时说。

  对宁夏南部山区少数绝对贫困人口的实地调查,其现状让李文录感慨颇深,也倍感压力重重。他介绍说,有的人家里,摆了很多酒瓶和烟盒,为的就是显示自己还曾喝过酒抽过烟;有的人说,“一天能喝点罐罐茶(宁夏最便宜的一种茶叶)这辈子就心满意足了”;有的人看不起病,只能躺在家里,当地农村管这叫“放命”;有的人家连小孩上学的每年100元钱都拿不出来……宁夏西海固地区包括西吉县、海原县、原州区(原固原县)、泾源县等8个县区,自古被视为全国最贫困的地区之一,这里自然条件恶劣、物质资源匮乏、信息闭塞、教育落后,“‘苦甲天下’的宁夏南部山区,急切渴盼全社会的关注和帮扶”。

  李文录介绍说,“十五”期间,宁夏自治区党委、政府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把扶贫开发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明确提出将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以下的128.6万低收入人口作为重点扶持对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坚持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道路,先后组织实施了千村扶贫开发工程、十万贫困户养殖业工程、百万亩种草工程、小额信贷扶贫工程等扶持到户工程,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经过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扶贫开发取得了较大成就,贫困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全区8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取得历史性突破,由2000年的987.4元提高到2005年的1687元。尤其是2005年,首次呈现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增幅、增量均高于川区的历史局面。

  “到2006年底,我区绝对贫困人口下降到不足6万人,降幅达20%,贫困发生率下降到3%以下,贫困人口降幅高于全国8%的平均水平。”宁夏自治区政府副主席赵廷杰说:“但是,目前全区还有500多个村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和刚刚越过温饱线但还不稳定的人口近33万人。”

  整村推进,与贫穷为敌

  2006年12月29日,宁夏自治区人民政府在泾源县召开了全区第一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总结表彰暨第二批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启动现场会议。第一批203个整村推进村让人们看到了扶贫开发两年来取得的变化。

  赵廷杰介绍说,200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根据新阶段扶贫工作开发战略对“千村扶贫开发工程”进行了战略调整,确定用两年时间,分期分批对全区剩余的713个贫困村开展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每个村计划平均投入100万元,首批确立了203个自然条件差、贫困程度深的行政村进行攻坚,覆盖固原、吴忠、中卫、银川4市12个市县(区)87个乡镇203个行政村1103个自然村,涉及农户53776户26.45万人。自治区扶贫办、发改委、财政厅等部门联合各市县有关扶贫单位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特色产业集聚区,加大土地规模、高效经营和农业技术推广力度,初步形成了以种草养畜、马铃薯、劳务培训与转移等主导产业群和以菌草、中药材、小杂粮、蔬果为主的特色产业带。特别是203个重点村输出劳动力6万多人,户均输出一个劳动力以上,人均增收450元,对总收入的贡献率达到40%。

  整村推进扶贫开发两年来,累计投入资金2.41141亿元,占规划总投资的118%,首批确立的203个行政村村均投入118.8万元。全区8个国家级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将达1900多元,比上年增加200多元,增幅再次超过两位数,人均纯收入的增量、增幅继去年首次超过川区以后,2006年首次超过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平均水平。

  据记者了解,为了确保首批203个整村推进工作重点村如期实现规划目标,宁夏重点抓了六项工作:一是按照“五通一平、三有、六个一”(“五通”是: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一平”是:水平梯田,人均建成3亩以上高标准基本农田;“四有”是:有学校、有文化活动中心、有医疗服务中心、有畜牧兽医服务站;“六个一”是:改善一处人居环境、建设一个养殖棚圈、搞好一项养殖业、开展一项特色种植、掌握一门实用技术、输出一个剩余劳力)的目标,努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以及产业开发工作;二是在每个县(区)选择了3到5个典型村,通过抓典型来研究总结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在贫困瞄准机制、群众参与机制、力量整合机制、企业带动机制、培训服务机制、社会动员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等方面的经验;三是继续开展对贫困乡(镇)干部和村支部书记(主任)的集中培训工作,2006年上半年培训乡(镇)干部113人;四是结合村级道路、人畜饮水、农村能源、危房改造等项目的建设,搞好村容村貌整治;五是对区内630个社会帮扶单位进行了充实和调整,进一步强化了帮扶力量;六是做好2006年整村推进的验收和2007年第二批整村推进村的启动准备工作。

  通过整村推进,使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收入有了较快增长,村容村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贫困群众的致富信心和创业能力明显增强。在整村推进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新的亮点。如实施的人居环境、危房改造、卫生室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等生活、公益事业项目明显增加,使扶贫开发工作更加贴近了贫困农民,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深受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欢迎。

  三项抓手力促农民增收

  宁夏扶贫开发工作在整村推进的同时,2006年,他们以农民增收为目标,还紧紧抓住另外两项工作:产业开发和劳动力转移培训。

  为了促进劳动力转移从体力型向技能型转变,从根本上解决山区大量的初、高中毕业生无法实现稳定就业的问题,宁夏在2006年全面启动实施了“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中长期培训就业工程”,计划全年招生5000人。除此之外,还在搭建劳务信息平台、培育劳务中介组织、开拓新的劳务基地、创优劳务输出环境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推动劳务输出上档次、上规模、增效益。2006年上半年,山区八县和移民吊庄区域共输出劳务40多万人,人均务工收入达2000多元。

  在产业开发上,一是加快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发展步伐,合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促进南部山区农民收入稳步增长。2006年3月,自治区扶贫办与自治区发改委、财政厅、农牧厅、科技厅和林业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过去实施的百万亩种草工程、十万贫困户养殖工程、中部干旱带草畜产业工程、宁南山区生态养牛工程、小额信贷担保等项目整合为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建设工程,对南部山区的草畜产业做了更加科学的规划;二是扶持发展以马铃薯、西甜瓜、小杂粮、菌草等为主的主导和特色产业,使其真正形成规模,打出品牌;三是在产业和信贷等方面积极扶持扶贫龙头企业,发挥其在贫困农民增收中的带动作用,促进宁南山区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为农民闯市场打造绿色通道。

  “

十一五”:

  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

  对宁夏“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主要目标,李文录介绍说,“十一五”时期,宁夏要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巩固已经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的扶贫成果,帮助需要继续扶持的人口增加经济收入,最终实现稳定脱贫致富。

  到2010年,贫困地区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其中,未解决温饱的绝对贫困人口中有85%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000元以上,基本解决温饱的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元以上。正常年景返贫率控制在5%以下,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2‰以下。

  他介绍,宁夏“十一五“期间扶贫开发的主要扶持对象是:以2004年底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为绝对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924元的为低收入人口;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为需要继续扶持人口。扶持重点是:以实施“整村推进”工程为切入点,集中力量扶持人均纯收入低于668元的15.2万绝对贫困人口和人均纯收入低于924元的31.3万低收入人口,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为基础,以强化贫困人口劳动力技能培训为切入点,大力扶持每个贫困户每年稳定输出1名劳力务工创收,努力促进贫困地区剩余劳动力转移;以扶持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加快建立企业联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努力带动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