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国企改革越主动越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9:11 中国经济时报

  ——宁夏国企脱困的历史性成就与任务

  ■黄宗信

  近年来,宁夏的国企脱困工作在各方面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从1998年亏损4.63亿元变为2005年盈利9.71亿元,其活力、效益、竞争力均好于以往任何时期。这一成就可以说是历史性的。但与其他经济成分比,国有企业发展不快、效益不高的问题仍很突出,新的困难企业还在产生。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国企脱困的任务依然是艰巨的、长期的,也可以说是历史性的。

  宁夏国企脱困取得突破性进展

  1984年党中央做出《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以来,宁夏全区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活力不断增强,但伴随着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和非国有经济快速发展也有不少国有企业逐步陷入困境。到1997年,全区国有工业企业亏损面高达54.4%,整体亏损0.71亿元;1998年形势更为严峻,亏损面上升到57.1%,整体亏损4.63亿元,一半左右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为使诸多困难国企走出困境,在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的同时,全区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加大对国有经济布局和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重组的力度。经过几年努力,国企脱困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到2005年末,按统计口径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减少为140户左右,为原有国有工业企业的22.2%;但效益大为提高,控制力、竞争力大为增强,当年实现利润9.71亿元,增加值比1979年增长近30多倍。

  国有企业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国有企业脱困,也必须多管齐下。总结宁夏的国企脱困工作,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显著的成效,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有力是国企脱困的关键所在。近年来,为了加快国企脱困,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宁夏在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的同时,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政策。这些配套政策,不仅对国企改制起了很好的规范作用,而且有效支持和推进了全区的国企改革与脱困。为使各项改革政策更好地得到广大职工的理解和支持,还先后举办多期改革、脱困培训班,编发了大量有关国企改制、脱困的指导性材料,组织改制、脱困工作做得好的企业人员到其它企业宣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2.加快改制是国企脱困的根本途径。国有经济比重偏高、国有资产分布过宽、企业管理体制僵化,是导致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国有经济效益低下的深层次原因。为了改善和优化经济结构,确保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发展,增强国有经济的竞争力和控制力,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包括一些大企业通过改制放开搞活。到2005年底,全区已有340多户国有工业企业改为非国有企业,国有资产全部退出,国有职工身份不再保留;30多户改为股份制企业,初步实现了产权多元化。这些企业,不少都是当时的困难企业,但改制后绝大多数运行良好,有些还成为全区的盈利大户。实践证明,加快改制是经济不发达地区国有困难企业摆脱困境最有效的途径,也是职工最易接受、支付成本最低、社会震动最小的改革形式。

  3.关闭破产是国企脱困的有效举措。坚决果断地对产品无市场、经营无资金、搞活无希望的企业和资源枯竭的矿山实施关闭破产,既能从源头上彻底消灭亏损,也有利于国有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几年来,全区先后对120多户国有工业特困企业实施了关闭破产。这120多户企业,涉及职工近12万人、资产86亿元、负债98亿元(金融债务52亿元)。其中,国家批准的政策性破产42户,涉及职工9万人、资产56亿元、负债70亿元。一大批企业的关闭破产,对宁夏国有企业改革、脱困和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使全区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搞好重组是国企脱困的重要内容。一是债务重组。利用国家“债转股”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契机,将10户产品有市场、发展有前景、管理基础好但由于负债过重而陷入困境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的30多亿元金融债权转为股权或打折收购,使其资产负债率大大下降,每年减少财务费用2亿多元。二是破产重组。对国有企业破产后的有效资产,按照国家产业政策支持各种非国有企业、职工及其他自然人收购重组,能盘活的尽可能盘活。仅已经实施的5个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就重组了25户股份制公司,安置了1.75万名职工。目前,这25户企业绝大部分充满生机和活力,发展势头很好,职工收入大幅度提高。三是非国有资本重组。大力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与国有企业重组,是国有企业早日摆脱困境的又一重要举措。宁夏

长城机器制造厂是1966年搬迁的“三线”企业,建厂二十余载连年亏损,1994年与日本须崎铸工所合资重组后,短短几年就发展成全国同行业的“排头兵”;宁夏民族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是宁夏11家上市公司之一,2001年亏损1.97亿元,就在公司生死存亡关头,2002年被一家非国有企业重组,不仅很快扭亏为盈还连续几年获得“自治区先进企业”称号。四是分立重组。对一些整体濒临破产但有可能分块搞活的企业,在征得主要债权人同意的基础上实施分立重组。宁夏大河机床厂是“三线”搬迁企业,2000年前后严重亏损和大量拖欠职工工资及各种
社会保险
,陷入濒临破产的境地,2003年底对其分立改制后其中一个很快成为全区的盈利大户;宁夏焦化炼铁厂与宁夏大河机床厂情况类似,同属全国重点脱困对象,2001年分离改制后起死回生,短短两年也由全区的亏损大户变为盈利大户。

  5.加大投入是国企脱困的必要条件。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尽可能挤出更多的地方财力支持国企改革与脱困。1999年以来,仅自治区财政用于国有企业改革与脱困的资金就高达15亿元。

  6.落实责任是国企脱困的基本要求。为了把国企脱困工作落到实处,全区上下都成立了相应机构,并建立了目标责任制;自治区和市、县领导还与重点脱困企业建立了联系制度,负责各联系企业的脱困工作。由于层层建立了目标责任制,层层抓落实,确保了脱困工作的顺利进行。在关闭破产项目实施上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即破产清算组组长必须是破产企业上级单位的一把手,清算组成员也都是从各有关部门挑选的懂政策、业务熟、责任心强的精兵强将,并保持相对稳定。实践证明,这对搞好企业破产非常重要。

  成效显著但问题也不容忽视

  国企脱困工作的主攻目标是使困难企业摆脱困境,但意义和效果决不仅限于此。从宁夏的国企脱困工作看,产生的效果是多方面的。

  1.有效促进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是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全区绝大部分破产重组企业和改为非国有制的企业,基本都实现了产权清晰和权责明确,法人治理结构也比较完善。

  2.有效减轻了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历史形成的沉重债务包袱,是不少国有企业陷入困境的直接原因之一,也是国有企业脱困必须正视和解决的难题之一。几年来,仅破产兼并和债务重组两项,就为全区国有工业企业减少债务超过100亿元,争取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4亿元,每年直接减少财务费用10亿元左右。

  3.有效推动了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全区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由1995年的630户减少为140户左右,企业组织结构大大优化;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在全区工业增加值中所占比例已由1995年的72.6%下降为2005年的55.6%,所有制结构大大优化;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的一批制糖、纺织、石化、机械、冶金企业退出市场,产业产品结构大大优化。

  4.有效增强了国有经济的整体活力。2005年,全区140户左右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7.5亿元、实现利润9.71亿元;而1995年630户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只有40亿元左右、实现利润仅1.5亿元。尽管国有工业企业户数大为减少,但国有工业的整体实力和控制力却大为增强。

  5.有效解决了部分行业和企业长期存在的难题。几年前,拖欠职工工资及各种社会保险等情况在全区国有企业司空见惯,有的企业十分突出。企业破产后,不仅补发了长期拖欠的职工工资,补缴了拖欠的社保费用,而且将企业办的中小学全部移交,还移交了部分

医院和其他社会职能,使一些长期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了解决。

  宁夏国企脱困工作尽管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

  1.未改制企业严重缺乏活力。全区尚有200户左右国有企业没有改制,其中工业企业60户左右。这些企业,大都已资不抵债、困难重重,基本丧失了改制条件,将成为今后几年的破产对象。

  2.“翻牌”公司后患严重。全区共有50户左右,其中工业企业30户左右。这些企业大都是改制比较早的大中型企业,名义上进行了改制但实际上产权制度没有发生变化,企业制度和运行机制依然如故,至今缺乏活力难以脱困。

  3.上市公司问题较多。全区先后上市的11家公司,由于“一股独大”造成的种种弊端,一半严重亏损难以为继已将国有股转让,上市公司的种种优势正在逐渐丧失。

  4.建筑、流通企业脱困成效不大。多年来,这些企业一直是全区的“老大难”,加之一直没有享受国家的脱困政策,尽管全区各级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但依然困难重重。特别是一批老建筑施工企业,人员和债务包袱非常沉重,有些已停产多年,职工长期下岗,将其搞活的难度极大。

  回顾总结这些年的国企脱困工作,既有大量成功的经验,也有不少值得吸取的教训。审视以往宁夏乃至全国的国企脱困工作,有两点值得反思:一是成本惊人,主要靠巨额投入;二是被动应战,常常是料理后事。大量事实表明,许多国有企业如能在改制上积极主动,早走一步,完全可以摆脱关闭破产的命运,国家也不必支付如此巨大的成本。而我国22年来企业改革的情况往往是:国有经济形势越严峻,国有企业越困难,各级领导对企业改革越重视,企业改革的政策、舆论环境也越宽松;国有经济形势稍有好转,国有企业日子稍稍好过,上上下下放松企业改革、方方面面指责企业改革的情况就多了起来,率先改革、勇于改革的地区、企业和同志也容易被伤害。因此,应继续大力为企业改革营造良好氛围,国企脱困工作的重点应更多地放在加快改制上,国家的企业改革、脱困政策及资金也应向这方面倾斜。否则,难以扭转脱困一批又出现一批、没完没了的被动局面。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