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再说“国际惯例” 王志彦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9:00 解放日报

  在一片质疑声中,两年来一直持续“上扬”的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昨天终于应声下调。对于此举,与其说是被迫而为,笔者宁肯相信这是航空公司和有关部门有意识地遵循“国际惯例”。

  最近几年,“国际惯例”成为经济领域的热门词语,也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痛批的对象。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部分商家在欺诈消费者的时候往往喜欢以“国际惯例”为托词,摆出一副为了与国际接轨、不得不为的无奈。而事实是,很多所谓的“国际惯例”,既不国际,更不是惯例,纯粹是一些企业为了牟取暴利,强加给消费者的额外支出。为此,笔者曾著文指出,“国际惯例”也要打假。

  然而,高举打假的旗帜,并不是全盘否定“国际惯例”的价值,在中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的今天,国外企业有些做法的确值得国内企业好好学习,国际航线燃油附加费提前应势下调就是很好的例子。随着

国际油价从去年10月开始一路走低,国外航空公司早在几个月前就第一时间下调了燃油附加费的征收标准,这种能上能下、能涨能跌、应势而动、让利于消费者的做法,正是一个成熟市场应有的表现。如果说,此次国内燃油附加费的下调遵循的正是这样的“国际惯例”,相信旅客一定会举双手赞成,“国际惯例”也能重新证明自己。

  遗憾的是,这样的“国际惯例”似乎少了一点。我们看到:银行在按照“国际惯例”逐项收费,却没见按“国际惯例”提供更多高质量的服务;我们看到:汽车、电脑销售商在按国际价格出售商品,但在问题产品召回这一“国际惯例”上往往反应迟缓,犹豫不决。如此“挑肥拣瘦”地学习“国际惯例”,中国企业要想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中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谈何容易?企业的长远效益说到底要靠核心竞争力的培育,竭泽而渔的短视行为最终失去的将是消费者和市场。

  再进一步地思考,中国企业为什么不能自己创造被世界认可的“国际惯例”呢?当我们企业优秀的服务流程和做法,创新的管理模式,严格的生产标准在国际上被广泛使用,国外商家也向他们的消费者告知这是“国际惯例”时,

中国经济一定会有更多的话语权,“国际惯例”四字也不会再像今天这样充满了尴尬和苦涩。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