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永泰人筑起干货王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8日 02:47 海峡都市报

  

  永泰人开创的毛家塘干货批发市场

  N本报记者 王勋 文/图

  核心提示:说起永泰县,大家的第一印象想必就是旅游,但是,如果你问上海人,他们会告诉你:“永泰人的毛家塘干货市场,在江浙一带很有名。”

  毛家塘是上海西郊的一个小村庄,从上世纪80年代起,许多到上海做干货生意的永泰人,都陆续租住在此。渐渐地,无论是家庭、单位,或者饭店,只要想买干货,大家就会想到毛家塘村,因为这里有着上海最多最好的干货产品。

  2000年,在永泰人陈学增的带领下,数百家永泰干货店集体搬到了位于上海莲花路的新市场,也就是现在远近闻名的上海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每年这个市场的交易量都在数亿以上。从此,永泰干货走向了真正意义上的规范化经营。

  现在,许多在上海的永泰人,尝试着朝其他行业迈进。还是凭借着那股闯劲儿,他们又一次成为了行业的佼佼者。

  【印象】

  毛家塘:永泰人在上海的家

  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位于上海西南角的闵行区,从市中心坐30分钟地铁后,还要打的近20分钟才能到。

  听说记者要去毛家塘采访,热情的上海的哥马上接过话茬:“您是

福建的记者啊?你们永泰人的干货生意做得很大,很了不起,江浙一带老有名了。”

  横跨莲花路和漕宝路,有着上海最大的两家干货批发市场:一个叫“毛家塘南北干货”,另一个是“鑫品南北干货”。这两家仅有一墙之隔的干货市场,都是由永泰人创办,据记者了解,目前,两家市场一共有商户1400多家,而永泰人就占据了近1000家。

  走进批发市场,耳边尽是永泰方言。听说记者来自福建,这里的永泰乡亲打起了精神,纷纷问起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因为要在上海打市场,许多人都是举家迁徙至此,3~5年没回家已十分正大常。

  “永泰干货闯上海,三天三夜都说不完,你要听故事,就去找我们的老大。”许多人这样告知记者。

  【起家】

  陈学增:百斤干货闯上海

  大伙口中亲切称呼的“老大”,就是永泰人陈学增,现在是毛家塘南北干货批发市场的副总理兼工会主席。

  笔挺的西装,宽厚的肩膀,油亮的大背头,已年过五旬的陈学增,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就是干练。

  1985年,东拼西凑了3000元“启动资金”,陈学增从福建古田收购了50多公斤香菇和

木耳,从马尾乘船到上海,成为了第一批永泰干货商。

  因为没有更多的钱租摊位,陈学增每天都在上海较大的几个菜市场附近摆起了地摊,因为带着计量工具做生意,很容易被当时的市容部门查处,于是,他和几个老乡就先把这些干货分成小包装好,一包约2~3两,再用笔在这些包装袋上标明重量和价格,顾客挑选起来也很方便。

  “当时,为了方便员工购物,一些单位会从商贩手里搞一些干货,放在单位的后勤或采购科代卖,于是,许多人都想找门路,把自己的货送进去。”陈学增说,刚到上海时,压根就没有一个熟人,所以,他就背着一大袋干货,一家一家工厂地找。由于文化水平不高,又不会讲上海话,他常常被工厂的门卫拦在门外。刚开始的时候,一连跑了13天,问了上百家工厂,脚都磨起了水泡,却连一两货都没卖成。最终,他还是趁员工上下班人多的时候,混进了工厂,才做成了几笔买卖。

  【发展】

  全国收干货 成立市场搞批发

  “永泰是个穷乡村,在老乡的相互带动之下,许多年轻人都纷纷到上海做干货生意。”陈学增回忆说,因为是相互介绍,来上海的永泰人大部分都集中租住在上海西郊的毛家塘村,互相也有个照应,到了1987、1988年,整个村子里,永泰人就占了200多户,比当时村里的本地人数量还多。

  除了人多,大家经营的品种也丰富起来。1987年后,古田的香菇产量大幅下降,同时全国范围内的货运也开始兴起,于是,许多永泰人不再守着以往福建省内的进货渠道,远赴黑龙江、河北、陕西、甘肃等地收购干货。

  虽然大家还是每天挑着干货到农贸市场附近叫卖,可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毛家塘村是这些货郎的仓库,东西既好又便宜,随后几年,主动上门选购成了许多顾客的另一种选择。

  不知道什么时候,“毛家塘”成了干货的代名词,于是,许多商户索性就在租住的房子窗户上开一个门脸,在家里做起了批发生意。1993年,为了把这批外来的“野战军”管理起来,属地的虹梅街道组织大家就地成立一个市场,并通过民主投票选举,从这些永泰人中选一个村长。

  热心、真诚、肯干、有魄力的“老干货”陈学增被大家一致推选上了村长的位置,可是,当时的他却心怀几分忐忑,其主要原因是自己没什么文化,小时候只上过7天的幼儿园,就一直没有再进过课堂。

  陈学增打趣说,自己刚到上海时,连厕所前面的“男”、“女”二字都分不清楚,但是,大家都非常信任他,尊重他,就凭着这一份感情,他决定竭尽自己所能,带着大家好好干。

  【壮大】 移师新市场 打造品牌

  自从1993年成立市场雏形后,已经有人开着小货车来村里批货了,但由于地盘小,交通不方便,生意受到了诸多限制。此外,一到雨季,村子里就闹水患,积水常有半人高,许多货物都被泡坏了。同时,因为村里的房子都被租满了,许多后来的永泰老乡只好租住在邻村,每天再把货挑到毛家塘村来卖。

  这些,都被陈学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1999年,一个永泰人在莲花路筹资建了一个“宝发市场”,也想经营干货,却招不到商户。陈学增认为这是一个机会,这个新市场附近马上要建两条大马路,与城市的主干道相连,旁边又有用于存货的仓库,加上总体规模也较毛家塘村大出许多,于是,在2000年,他带领400多户永泰人集体搬迁至此,并把“宝发”改名为“毛家塘”。

  同年,永泰第一代干货人陈义泰和几个老乡合伙,也在旁边建了一个干货批发市场,取名“鑫品南北干货”,又为永泰人提供了数百个经营摊位。从此,大家在这里定居了下来。

  “两个市场,都是我们永泰人开创的,也是我们永泰人经营的。有了配套齐全的市场,不仅管理方面可以上一个台阶,也有助于打响品牌。”陈学增骄傲地说,现在,干货的范围比以前大多了,香菇、木耳、调味品、冻品、大米、面粉,有上千个品种,凡是厨房里用得到的,这里基本都有。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是上海,周边的浙江、江苏两省也都来毛家塘订货,目前,江浙一带7成以上的干货都出自福建永泰人之手。

  【转型】 其他领域干得也不错

  掘到了第一桶金后,生性勤奋的永泰人已经不满足于在一个行业内做出成绩,钢材、超市、基建、汽配、风景区、酒店、食品,永泰人的触角正不断扩大。

  说起成功转型,上海市永泰商会会长林先燎不得不说是一个典范,今年刚刚三十出头的他,已经经营着一家集大型商铺、工业房产、商务楼宇、酒店管理、市场营运为一体的集团公司,注册资本1.2亿元人民币,并在上海成功

开发商铺80多万平方米。

  和许多前辈一样,林先燎也是从一袋香菇做起。2000年初,林先燎看准商机,和几个老乡在上海桂林路创办“金桂苑”轻纺市场,掘到了第一桶金。随后几年,他又先后在上海创办吴中汽配城、上海北翟西郊购物中心、上海吴中商务大厦、上海新吴泾工业园区等。2006年初开业的“巴黎春天”七宝店,更是填补了上海闵行区高端商业的空白。

  【感言】 做生意讲究信誉和眼光

  同样已转行的“鑫品南北干货”创始人之一陈义泰感慨说,做生意就要讲究信誉和眼光,永泰人卖干货,是出了名的货真价实,所以才能发展到今天的规模。其他生意也是如此,看准了一个行业后,勤奋加上诚信,就已经离成功不远了。

  “相对而言,干货的门槛比较低,适合刚做生意的人。因为这个市场的容量毕竟有限,我们这些转行的人,就是要把更多的机会让给后来的老乡。但不论做什么,永泰人的这块诚信招牌不能丢。”陈义泰说。

  【回报】

  支持家乡建设

  说起家乡,这些在上海的永泰人无不魂牵梦萦。只要家乡有困难,救灾、修路、助困、敬老、扶贫,这些游子从不吝啬。仅2006年初,几位上海永泰商会的会员就先后投资30万元,为永泰梧桐镇埔埕村修建标准水泥路。同期,毛家塘南北干货市场管理有限公司又向梧桐中心小学捐资35万。

  采访结束当天,恰逢几个在上海的永泰老乡在一家名为“佛跳墙”的闽菜馆聚会,记者被邀参加。这些平日里的老板们,很自然地放下了生意场上的严肃和拘谨,畅快淋漓地唠着家乡话,品尝着家乡的美味菜肴。他们说,出门打拼太累了,最放松、最开心的时候,就是能和老乡们聚在一起。

  席间的一个场景,让记者记忆犹新。一盘荔枝肉上桌后,两个约十一二岁的小哥俩,异口同声地用略带上海口音的普通话,喊出了“糖葫芦”三个字。此时,坐在一旁的父亲,立即放下手中的筷子,很郑重地告诉两个儿子:“这不是糖葫芦,是我们福建最有名的荔枝肉,只有福建才有。”

  随后,这位父亲细心地为两个儿子各夹了一块肉放进碗里,说:“记住,无论走到哪里,你们都是福建人,不要连家乡菜都搞不懂,会被同学笑话的。”

  话音刚落,所有人都会心地笑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