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出路在于节水—对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8:52 国家发改委网站

  石羊河是河西走廊三大内陆河之一,由此形成的绿洲,是防止北部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汇合、拱卫河西走廊东部的重要生态区。所以,石羊河流域的问题,不只是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关系国家生态安全的全局性问题。温家宝总理对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非常关注,明确指出,“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这不仅是个决心,而是一定要实现的目标”。近年来,我经过多次实地调研,总的感到,石羊河流域的综合治理,核心是要做好节水这篇大文章。

  一、问题的要害是水

  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突破了平衡点,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其要害是个水的问题。

  石羊河发源于祁连山山区。全流域总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涉及以武威市为主的8个县区。流域内年均降水量不到200毫米,而蒸发量高达2600多毫米,主要依靠石羊河水维系该流域的生存和发展,是个先天性的缺水地区。其生态问题由来已久,概括起来说,主要是由两个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一方面,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从上个世纪50年代到现在的50多年来,祁连山的雪线上升了40米,石羊河流域的平均来水量由17.8亿立方米减少到12亿立方米,减少了近1/3,加剧了该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矛盾。

  另一方面,人类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超过了生态环境可承载的限度。上世纪50年代,石羊河全流域的人口90多万人,灌溉面积200万亩,人均水资源近2000立方米。在下游的湿地湖泽,像个楔子插入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之间,形成了民勤绿洲,有效地阻挡了沙漠的南移。现在全流域人口增加到近230万人,实际灌溉面积估计在560万亩以上,人均水资源降到了550立方米,水资源供需矛盾进一步突出。这一状况在民勤尤为严重。经石羊河进入民勤的地表水由50年代的5亿多立方米减少到不到1亿立方米,湿地湖泽干涸,沙漠势不可挡地向前推移,出现了严重的生态危机。

  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的短缺,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现实。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上都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

  面对水资源的短缺,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修建水库。在上游的8条支流上建了7座水库,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扩大灌溉面积,无疑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水资源的调度使用和蒸发渗漏等原因,流入下游民勤的水量逐年减少,最少的年份来水不到1亿立方米。

  面对地表来水的减少,一些地方就开采地下水。石羊河中下游地下水年开采量达14.5亿立方米,结果造成采补严重失衡,地下水位普遍下降10-20米,地表植被大面积枯死。于是,人们又想到了从域外调水,景电二期延伸工程设计每年向民勤调水6100万立方米,但由于从200公里以外的黄河调水成本过高,实际上每年调入民勤的水只有4000万立方米,效果不尽如人意。

  面对用水量的急剧上升,人们也想到了节流的办法。石羊河流域的干支渠进行了衬砌,有效地减少了渠系损耗。但带来的问题是,渗漏减少使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充。这说明,石羊河流域地表地下水是一个统一的系统,采取单一的工程措施节水,往往是“按下葫芦起来瓢”,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面对沙漠的前移,人们还大面积营造防风固沙林,形成草方格种梭梭的固沙带。对遏止沙漠前移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得到了世界治沙界的肯定和赞誉。但面对整个生态的恶化,局部性的防治作用是有限的,流沙仍然以每年3-4米的速度向绿洲推进。事实证明,要真正做到沙退,最终还得减少人在沙漠边缘地带的盲目垦荒、打井活动,减少地下水的开采,使地下水位有所恢复,加上种植耐旱沙生植物,使植被能够得到修复。

  综上所述,石羊河流域的生态问题是一个以水资源利用为中心形成的上下游紧密联系、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的系统工程。必须严格遵循自然规律,把用水量大幅度降下来。任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办法,不仅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且往往会引发出新的矛盾。

  二、节水的根本途径是改变生产方式

  要把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大幅度降下来,不能只采取单项的节水措施。必须坚持以

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对全流域的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统筹资源、环境、人口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走出一条水资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路子。

  第一,采取断然之举,大面积压缩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作物灌溉面积过大以及粗放的灌溉方式,是石羊河流域用水量居高不下的主要因素。全流域整个农作物播种面积必须在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基础上,压缩到310万亩左右;下游民勤必须把现有的实际播种面积控制在60万亩以内。这样,农村人口人均仍然有2亩以上的水浇地。仅此一举,全流域用水量至少可以减少1/4左右。对民勤而言,就意味着可节约出近2亿立方米的水,这比任何调水和节水措施都来得快,效果好。

  第二,立草为业,积极发展草食畜牧业。大面积的耕地压下来干什么?除了北部沙漠边缘区和南部水源涵养区的一些耕地,必须撂荒进行自然修复外,其他的都应大面积种草,发展草食畜牧业。在河西走廊,种草要比种粮食节水一半左右,还可以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通过种草发展畜牧业,从长远看效益要比种粮食高得多,要全面推行舍饲圈养,保护生态环境。

  第三,推行集约型生产,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石羊河流域发展日光节能温室的条件比较优越,不少农民都掌握了栽培技术。要引导农民搞大棚生产,保证每个农户至少建成1到2座高效日光温室,实现多采光、少用水、高效益。同时,有条件的地方要采用膜下滴灌技术发展棉花等节水农作物。这样做,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不仅不会受到影响,而且可以实现持续稳定增收。

  第四,调整工业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石羊河流域绝不能上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工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应该放在高科技含量的制造业、精细化工业、生物制药业和农畜产品加工业上,并相应地建立循环用水系统,实现节约生产和清洁生产。农畜产品加工业要同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通过精深加工,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充当产业发展的龙头。

  第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石羊河流域生态的变迁,归根到底是与人口的迅速增加密切相关。加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力度,逐步减轻人口对水土资源的压力,也是流域综合治理中一项长期的带有根本性的措施。对水源涵养区和沙漠边缘区的农民,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实施生态移民工程。要在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鼓励全流域特别是民勤的群众,通过劳务输出,实现向外地的劳务移民。

  第六,多管齐下,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大面积压缩耕地面积,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这是石羊河流域节水的中心任务。要压井封井,严禁超采地下水。要配合高效农业的发展,大面积推行滴灌、渗灌等先进实用技术。要集中财力,努力实现城市的废水再利用和工业的循环用水。要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节水意识。

  三、节水的关键是创新体制机制

  石羊河流域以节水为中心,改变现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是一场深刻的变革,必然要触动现行的各种体制机制。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坚持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实践中的各种难题,为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第一,建立健全流域内水资源统一调度、科学配置的管理体制。为了加强水资源的统一规划、调配、管理和利用,必须打破行政区划,对石羊河流域水资源管理部门赋予相应的职权,使之真正成为有权威的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对全流域的水资源分配、机井封闭和重大节水工程进行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协调实施,坚决杜绝各自为政、地方保护以及资源浪费等问题的发生。

  第二,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形成节约用水的价格机制。首先要明晰初始水权,确定各县区和各农林场的用水权指标。在此基础上,要确定水资源宏观总量和微观定额两套指标体系。宏观总量指标体系用以明确各县区、各行业乃至各企业、各灌区的水资源使用权指标,从宏观上实现区域发展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微观定额指标体系主要用来规定单位产品和服务的用水量指标,通过控制用水定额的方式,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节水目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政策,按照“超用加价、节约有奖、转让有偿”的原则,充分发挥价格对促进节水的杠杆作用。

  第三,制定优惠政策,促进生产方式的转变。引导农民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方式,必须通过一定的经济措施形成必要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和完善扶持农民发展高效设施农业和种草养畜的优惠政策,建立健全适应新的生产方式的市场销售、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等社会化服务体系。要较大幅度地提高向外地移民的补助标准,鼓励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开展劳务移民。要支持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淘汰高污染、高耗水的落后生产工艺。

  第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同石羊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干部考评机制。加快石羊河流域综合治理,既是个资源环境保护问题,更是个经济社会发展问题。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压缩耕地面积、压缩粮播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和严禁开荒、严禁打井、严禁超采地下水等,作为硬任务、硬指标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范围,促进流域综合治理健康有序地进行。

  总之,石羊河流域的治理,必须综合采用法律措施、经济措施、工程措施、行政措施和科技措施,形成强有力的推动力。要随着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进一步完善治理方案,使各项措施相互配套,互相补充,以求标本兼治。我们相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强大的思想武器,有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支持,经过全流域广大干部群众的艰苦努力,就一定能够建设好这一利国利民的宏大工程,实现石羊河流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环境处摘自

人民日报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