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东莞:双边缘化困境下的双转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6日 08:49 中国经济时报

  ■地区经济观察 ■本报记者唐福勇宋军

  面对数字,东莞是有理由骄傲的,但东莞人感觉到的却是危机。在日前召开的东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上,市委书记刘志庚从东莞20多年的改革中看到了东莞正经历由早先的“双优势效应”到目前的“双边缘化困境”,东莞应居安思危,谋求经济社会的双转型。

  从数字来看,2006年,东莞市实现生产总值2624亿元,三年年均增长19.8%;财政总收入406亿元,年均增长25.3%;出口总额473亿美元,年均增长19.1%;三次产业比例从2003年的1.6∶54.9∶43.5调整为0.7∶57∶42.3。预计200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2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530元。

  对于这些数字,市委书记刘志庚告诉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这些成绩都源于以前的“双优势效应”:从国内来看,东莞是沿海开放的先行地区,在全国最早承接了国际资本、技术和产业的转移,引进了加工制造业,较早启动了市场经济改革,推进了农村城市化,从而具有了强大的先发优势;从国际来看,东莞的土地、劳动力等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市场开阔,从而具有了突出的后发优势。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东莞发展中的“双优势效应”明显减弱,东莞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凸现。比如面对区域竞争呈现白热化的态势,东莞一些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思想观念的更新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部分干部群众就业创业动力不足,市民的整体素质提升较为滞后。同时,全国许多地区在承接国际大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走在了东莞前面,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步伐更快,城市化水平更高,使得东莞面临“标兵走远,追兵逼近”的危机。

  而经过多年的发展,东莞的土地、劳动力、

能源等供给出现瓶颈,成本不断上升,后发优势已今非昔比。东莞的发展仍存在着诸多“短板”,如产业水平偏低,科技含量偏低,附加值偏低;要素供给不足,成本不断上升,土地、劳动力、能源配置等均出现瓶颈;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强,园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科研力量薄弱,人才较为匮乏等,一系列严峻而现实的问题摆在东莞面前。东莞陷入了“双边缘化困境”:一方面,引进的产业仍是以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的加工环节为主,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处于边缘位置;另一方面,产业成长空间受到挤压,未能形成具有核心
竞争力
的产业,尤其在自主技术和自有品牌上处于落后地位,在国内生产体系中也处于边缘位置。

  市委书记刘志庚对记者表示,在这种形势下,东莞的经济社会双转型已势在必行,东莞党代会因此确立了“推进经济社会双转型”这个主题。

  刘志庚说,推动双转型就是要大力推进资源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初级城市化社会转向高级城市化社会。具体来讲,在经济转型方面,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外延型向集约型、内涵型转变,经济体制从初级市场经济向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经济结构从以外源型经济为主向内外源型经济并重转变,对外开放从以引进来为主向引进来、走出去并举转变,产业结构从以加工制造环节为主的纺锤型向加工制造与研发服务环节协调发展的哑铃型转变,资源利用从线型经济向循环经济转变;在社会转型方面,要从城乡二元冲突型社会向城乡协调型社会转变,从本地与外地户籍人口分割型社会向本地与外来人口融合型社会转变,从矛盾多发的不稳定社会向阶层和谐的稳定社会转变,从不协调、不全面发展的社会向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转变。

  东莞正在进行一场具有深刻意义的经济社会转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