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绿色GDP试点砥砺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3日 09:00 解放日报

  

  日前,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特别奖。但是,获奖的课题组却无奈地披露说,绿色GDP并未获得地方政府的普遍支持,目前有不少省份要求退出核算试点。

  这一消息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思索。人们希望,绿色GDP试点能够成功推进,让中国经济的发展“又好又快”!

  “第一步”是如何迈出的

  《中国经济时报》的一篇报道说,2002年,中国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就新设置了附属账户———自然资源实物核算表,制定了核算方案,试编了2000年全国土地、森林、矿产、水资源实物量表,为开展和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提供了技术保障和数据基础。

  2004年3月17日, 国家统计局时任局长李德水主持了国家统计局与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召开的绿色GDP核算工作研讨会,启动《综合经济与环境核算(绿色GDP)研究》项目。

  当年6月底,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在杭州联合举办了建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际研讨会,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

  两部门决定,首先在2004年-2006年期间选择若干省市开展绿色GDP核算和环境污染损失调查工作试点。

  试点调查开展的调查工作包括以下10项内容:一是企事业单位环保支出项目调查;二是大气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三是建筑类型与材料存量调查;四是污染引起的清洁和劳务费用增加调查;五是水污染与人体健康效应研究;六是生活用洁净水替代成本案例调查和统计分析;七是工业用水额外处理手段和设施成本案例调查;八是水污染对农作物危害损失调查;九是固体废物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十是环境污染事故经济损失调查评估。

  2005年2月28日,国家环保总局正式宣布了经过一年之久的酝酿后才出台的“绿色GDP”十大试点省市名单: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至此,绿色GDP试点“并非完美的一步”正式迈出。

  试点意义:不只是为了核减GDP数字

  《半月谈》的一篇报道说,绿色GDP核算,最后的指标固然重要,但对于研究者和决策者来说,过程也很重要。

  试点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0个试点地区的积极参与,本身就是研究成果价值的充分体现。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试点省市完成了涵盖30%的重点工业污染企业、所有的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3万份家庭问卷的调查,调查同时涉及除环保和统计部门以外的卫生、农业、水利、城建、交通等相关部门。调查获得的第一手资料是开展核算的最坚实的基础。

  ———搞清污染实物量、环境污染损失成本是基础性工作,通过核算,把基础性工作抓起来,为环境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浙江省尽最大可能扩展了样本量,最后确定调查样本单位约4000家。一系列付出为分析浙江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治理状况提供了宝贵的基础资料。

  ———核算过程带来许多有用信息,帮助政府了解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资源消耗“高强度区”;哪些部门、哪些地区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重灾区”;相应的,这些部门、地区将成为治理重点。

  辽宁省通过环境污染经济损失调查发现,造纸业是增加值污染扣减指数最高的行业,扣减指数为60多。换句话说,造纸业创造增加值的60%以上需要拿出来治理其造成的环境污染!

  ———深入开掘绿色GDP核算的过程和结果,为环境税收、生态补偿、干部政绩考核制度等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浙江省委组织部此前刚刚确定的26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指标中,新增加了万元GDP建设用地增量、万元GDP能耗及降低率、万元GDP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环境质量综合评价等指标,用政绩考核的杠杆改变官员片面追求GDP的理念。

  技术难题是最大障碍

  《21世纪经济报道》的文章说,在试点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还是绿色GDP核算的技术难题。

  我们常规的GDP的统计都还没有理顺,还要一步步规范。现在国际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建立了自己的所谓的绿色GDP核算体系。

  四川省统计局的一位官员则举例说,对经济数据进行调整是国际惯例,2005年国家统计局对2004年我国GDP的调整中,增多了2.3万亿元,增加了16.8%。相比之下,《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告诉我们,2004年环境和资源的污染和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3.05%,这个在统计学误差之内的3.05%,有多大价值呢?

  目前绿色GDP的核算方法,如实物量和价值量测算,许多还停留在理想化的纸上。现在比较成熟的一个做法是,采取虚拟成本法,根据污水治理的成本核算对GDP的损失。但碰到工业企业污水、废气等排放物对居民健康带来的影响(如医疗费用、不能工作带来的损失等),并因此测算出对GDP的损失,目前根本没有办法通过建立模型解决。

  自由选择背后的理性原因

  《中国经济时报》发表陈墨的文章说,10个省市加入绿色GDP核算试点完全出于自愿,退出也是自由的。自由选择的背后必定有其理性的原因。

  去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向媒体发布了《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在笔者看来,相比发布前的万众瞩目,报告的出炉并没有产生预期的那么大反响。

  其根本原因在于,这是一份底气不足或者说名不符实的报告: 通常意义上,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资源耗减成本中的资源包括耕地、矿物、森林、水、渔业等5大项内容;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两大项内容。

  此次公布的核算结果,只计算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只是其当中的一部分。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至少应当包括20多项指标,此次核算只涉及了其中的10项,即大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农业和材料损失,水污染造成的健康、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污染型缺水损失,以及固废侵占土地造成的经济损失等,地下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重要部分都没有涉及。

  即便在这10项环境污染损失核算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问题。

  何况,试点省市的绿色GDP核算与这份报告走的是两条线,只是借用这份报告的核算方法分别进行自己的核算。核算结果同样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而且,也没有全国范围的比较意义,更不会影响地方官员政绩。

  因为没有上述“外部性”约束,地方自行按照国家统一要求从事绿色GDP核算,就成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核算体系不规范、不完善,人力、经费不足,没有硬约束,退出就不奇怪了。

  最优解并不存在

  《中国经济周刊》的一篇评论说, 曾经身负重望的绿色GDP陷入“叫好不叫座”的尴尬,此前并非全无征兆。从技术层面来看,生态成本、环境成本的核算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有关核算方法的争论从未停止。

  从制度层面来看,由于地方官员的考核方式尚未出现大的转变,对于一些省份来说,列入试点就意味着本地GDP要被减去生态环境损耗部分,而未列入试点的省份却不扣减,这种情况在“唯GDP论英雄”的政绩观下,很容易因其“不划算”、“不公平”而遭到抵制。

  我们承认,上述两个难题的解决绝非易事,但是,正因如此,我们认为绿色GDP的核算工作才更有坚持和推广的必要。任何重大改革,倘若遇有这样那样执行的困难,就放弃正确大方向而改弦更张,甚至削足适履,那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非但不能进步,相反还会因循守旧而不断倒退。

  事实上,细究近期围绕绿色GDP而再次升级的不休争论,其中传达出的殷殷民意与其说是要对粗放式增长“明算账”,毋宁说是反感于地方政府固守短视、本位的发展观。因为稍具常识者都会想到,就像人体健康受损很难计价,资源耗减和环境污染同样极难量化损失。一些省份以此为借口要求退出试点,不过是用并不存在的最优解来试图否定已经存在的较优解,反映出的仍然是对GDP的痴迷以及对生态成本的漠视,而这,正是绿色GDP所着意矫正的扭曲。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