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俄“零售排外令”引发“蝴蝶效应”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2日 06:43 浙江日报
冬天真的来了!1月9日下午,坐在回家的火车上,金华人卢相伟感到阵阵寒意——10天前,他专门跑了一趟俄罗斯,将袜子、手套等一批批小百货陆续拉回了黑龙江绥芬河。“生意没法做了,拉回多少算多少吧。”电话那头,卢相伟毫无提前回家过年的喜悦。 这一切,缘于前不久俄罗斯政府出台的一项决定:从1月1日起,外国务工者将被禁止在俄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今年一季度,在俄市场和商亭从事小额零售贸易的务工者中,外国人所占的比例不应超过40%;从4月1日起,将全面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小额零售贸易。 这条本意为打击非法务工者、为本国人提供更多工作岗位的禁令,使中国在俄经商者遭受重创,这当中包括为数众多的浙江商人。 先是俄罗斯各级批发市场里的摊位经营者纷纷低价抛货,再是边贸口岸的批发商手里的订单大批退货或无法结算货款,然后是海宁皮衣、义乌小商品对俄出口接连受阻……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就能在大洋彼岸引发一场风暴,远在俄罗斯的一条“零售排外令”,在相隔遥远的浙江也引发了“蝴蝶效应”。 浙商去留两难 多年经营毁于一旦。为了拉回这些价值20多万的货物,卢相伟又花费了七八万元。他说,他的损失不算最大的。在俄罗斯收货的这几天,看到的情景让他心酸:在哈巴罗斯克(即“双城”),一条温州产的牛仔裤,成本就要40元,在平时起码要卖到70元以上,现在卖20多元都没人要。一些浙江人聚集的市场里,好多摊位已经人去楼空。 绥芬河市浙江商会副会长、临海人冯济堂已经在这里做服装批发生意11年了,什么大风大浪都见过。但像今年这样萧条的景象,还是第一次看到。绥芬河市的青云市场是远东地区出了名的大市场,每天有3万多人次的中俄客商光顾,年成交额达20亿元人民币。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大量上货的时候,但现在的青云市场已经没有了往年的热闹,不少商户只能坐在门口闲聊天,一些摊位索性“铁将军把门”。 明年的生意还做不做?怎么做?“听说1月15号俄罗斯方面将出台禁令的实施细则,我们再看看吧。”冯济堂等浙江商人还在观望。 生意链就像食物链 受伤的不仅仅是边贸一线商人,退货风潮已经蔓延到他们的“大后方”。 目前在俄罗斯从事小额贸易的海宁企业将近100家,从业人员三四百人,主要集中在莫斯科等地,凭俄罗斯政府发放的“打工卡”从事从国内企业接货,然后向外批发或分销货物。据海宁市有关部门统计,从去年10月开始,海宁对俄自营出口额就开始锐减,截至11月,海宁市对俄出口1.18亿美元,同比下降12个百分点。 义乌小商品市场也受到波及。卢相伟原本想趁回家的机会去趟义乌,看看能不能把积压在手头的货物处理出去。但在那里经商的朋友告诉他:“不用来了,现在义乌发给俄罗斯的货物都给退回来了,经营户们正忙着清理退货呢。” 无奈之下,卢相伟只好向衢州的生产厂家求救:这批袜子年前肯定是结不来款了。幸好对方长期合作,也能理解:这也算天灾人祸,货先不供了,等这批袜子处理掉,回头再来结账。 关键还在于练好内功 在严峻的现实面前,浙江商人将何去何从?目前在俄罗斯的中国商人之间流传着几种应对办法,但冯济堂认为都不可行。 一是雇佣当地人。但营业员的工作非常辛苦,俄罗斯人普遍不愿意做;即使雇到人,俄罗斯人的工资是中国人的3倍,经营成本将大幅上升。 二是将产业转到俄罗斯人名下。但如果不是自家人,谁敢放心?即便签有协议,但这类明显违法的协议,肯定不受保护。 因此,冯济堂已开始“另寻出路”:元旦前,他专门到乌克兰考察了一番。那里社会安定,商机不少。冯济堂考虑,如果俄罗斯市场完全关闭,他将调整产品,转战乌克兰。 WTO浙江研究咨询中心副主任张汉东认为,俄罗斯此番举措,用意在于打击日益猖獗的非法劳工问题,保护本国人的工作机会,并非专门针对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经商的浙江商人,也面临一个转型和规范经营的问题。目前在俄经商的浙江商人,首先要遵守当地的法规,审慎经营。 张汉东建议,面对禁令,一要消除心理恐慌,寻找合法的商业渠道,与当地商人合作共赢;二是提升产品档次,力争做大做强,鼓励更多有实力、有资金的大企业走出去;三是转道欧美等更为成熟的市场,分散风险。“浙商是市场经济的弄潮儿,相信他们一定能找到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