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浙江率先突破“生态-发展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1日 08:57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张剑荆柴国荣

  在盘点2006年各地经济亮点时,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注意到,浙江省的生态环境状况名列全国第一。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根据国家环保局发布的《生态环境状况评价技术规范(试行)》,利用2000年和2005年遥测数据及相关统计数据对全国32个省(市、区)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评价,评估报告显示,浙江位居6个生态环境状况最优省份首位,得到了87.1的最高分。同时,根据这一评价体系,浙江省生态环境状况总体上也是稳定的,2000年到2005年,变化幅度只有1.4(从2000年的88.5下降到2006年的87.1)。

  尽管记者多次到浙江采访,对浙江的生态环境有着直观的认识,但是浙江能够取得环评第一的成绩,仍使此间观察人士吃惊。这主要是基于一个众所周知的难题: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条件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也相应地呈现出上升的势头。“十五”期间,浙江省的经济增长率年均保持在13%,2006年更是达到了13.5%的速度,应当说是走在全国前面的。据预测,“

十一五”期间,经济仍将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增长。高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对浙江不应该有例外。那么,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浙江为何仍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呢?

  不久前,本报记者专程赴杭州采访了浙江省副省长陈加元。采访时,浙江省环境保护局副局长章晨等省政府官员在座。

  出乎记者意料的是,作为分管生态环境的副省长,陈加元也说这一结果“出乎意料”。陈加元解释说,他之所以感到出乎意料,有三个理由。首先,浙江的环境容量相对较小,浙江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常住人口将近4900万,占全国的3.8%,人口密度为全国之最;其次,浙江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推进时期,这构成了对环境的巨大压力;第三,浙江作为先发地区,环境问题备受各方关注,社会公众的期望值也比较高。上述三者,或许对浙江环保工作是不利的因素。在这些不利因素的制约下,浙江生态环境状况仍能名列全国第一,“确实是出乎意料的”。

  但是,话锋一转,陈加元又说,浙江有这一成绩,“又在情理之中”。

  率先进行生态省建设

  浙江留给外部观察者的一个突出印象,乃是其环境容量和经济总量之间显著的对比。所谓环境容量,指的是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污染物排放的限度,超出了这一限度,环境与经济发展将出现失衡,甚者还将导致生态崩溃。虽然人们很久之前就已经认识到环境容量是有限的,但在具体的生产生活活动中,环境容量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外部性,并没有受到重视,支配的行为模式仍然是没有限度地向环境索取资源,向环境中排放污染。现实中出现的,几乎总是发展快、污染多;发展慢、污染少。

  经过了此前20多年的高速发展,浙江省的总体环境容量已经饱和,部分地区已经没有环境容量,环境承载能力已经接近了生产力布局的极限。而浙江省的经济未来还要以翻番的速度发展。那么,如何以饱和的环境容量支撑翻番的经济?这是浙江“率先”遇到的矛盾。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浙江开始了自觉的探索。

  陈加元介绍说,2003年,浙江省提出了“生态省建设”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2004年提出了整治八大水系和11个省级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的“811”污染整治行动纲领,2005年又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的“991”行动计划,2006年作出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工作部署,将节能、减污列入官员的考核指标。为了实现这些目标,浙江采取的政策力度是空前的。比如,省委省政府专门成立了生态省建设领导小组,811污染整治小组,循环经济小组,由书记、省长担任这些小组的组长。仅2005年一年,省委书记亲自组织召开的关于生态环保方面的会议就有5个,省长主持召开的也有5个。领导重视成为浙江生态建设的关键。

  在生态建设中,一个根本的环节是机制的创新。浙江率先把生态环保指标纳入到党政领导

考核机制和责任机制中。例如在15项考核指标中,有2项是生态环境方面的。生态保护中,如何处理上下游的关系在任何地方都是一道难题,浙江也不例外。浙江将“谁保护谁受益,谁破坏谁付费”机制化,为此进行了许多探索,通过转移支付、项目支持、科技支撑等,建立起了上下游的协调机制和补偿机制。在钱塘江源头地区的10个县(开化、长山、江山、衢州、柯城、龙游、龙泉、遂昌、淳安),省上每年投入2个亿,用于环境污染治理、产业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农业污染治理等。同时,浙江还建立了流域管理体制,把环境容量、排放总量、变量等结合起来,对环境污染排放总量实行动态式管理,逐步形成长效体制。

  要彻底解决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最根本的是要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这方面,浙江的力度是很大的。显示结构调整力度的,体现在这样一个认知度相当高的提法上:“不是企业消灭污染,就是污染消灭企业”。其办法是用环境污染治理的“倒逼机制”,迫使企业进行转型,“腾笼换鸟”,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这样,经济总量上去了,产量上去了,产值增加了,税收增加了,排放下来了,环境也好转了,可以说实现了双赢。

  陈加元介绍说,建设生态省,能力是基础。这几年,浙江在环境基础建设上的投入一直在增加。其特点之一是重视最基础的环境设施建设。浙江的目标是两个“全国率先”:一是率先建成县以上的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目前县以上城镇的垃圾处理已经全面建成。农村实行户聚、村收、乡镇转运、县里集中处理机制,集中处理率已经达到60%。污水处理厂今年已全面开工,有9个在年底已可使用,到明年全面完成。这样,浙江所有的县城,包括山区县、困难县、不发达县都有污水处理厂。工业区、开发区,污水处理的建设力度也在加大,特别是钱塘江流域,所有的中心镇和工业区都要建成污水处理厂。预计到2010年,全省60%以上的镇都能将建有污水处理厂。

  二是率先建成了覆盖城乡的环境监测网络。到2007年上半年,所有的河流的交接断面全部将建成水质自动监测装置,县、市都建成空气监测装置,这些装置与环保部门联网,实现24小时监控,2006年,全面建成对污水处理厂、重点的污染企业的自动监察装置。这些设施,为环境责任考核提供了依据,也为生态普查机制的完善提供了依据。

  期望今年出现拐点

  陈加元介绍说,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浙江省的生态环境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811整治污染目标中提出的八大水系的水质明显好转,比2004年提高了12.4个百分点;空气质量方面,有80%以上是一、二类天气;一些突出问题得到了一定缓解,环境恶化趋势得到初步控制;突发的环境事故明显下降,环境引发的事件、环境问题引发的环境信访都在下降。

  陈加元说,以上种种,“就能解释为什么浙江能取得环境质量全国第一的成绩了”。

  但是,陈加元告诉记者,浙江的生态环境建设,仍然面临着四个深层次矛盾。其一,经济发展总量扩大与环境容量相对有限的矛盾。到2010年,浙江的GDP要超过2万亿,人均要超过4万元,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一个过程,现阶段还是以粗放型为主。这对环境的压力是很大的。其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与环境保护压力增大的矛盾。浙江的工业比重始终在50%以上,近几年不会降下来,农业比重越来越小,第三产业保持在39%左右。城市化每年以1.5%的速度增加,有50万到70万人口转到城市,这对环境保护又增加了新的压力。其三,法律不完善,法制不健全,存在着“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执法成本更高”的问题。其四,环境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和能力建设相对薄弱的矛盾,无论是污染治理能力、监测监控能力,还是科技支撑能力、行政执法能力、应急处置能力都还是不能适应形势和任务的要求。

  陈加元说,在上述矛盾的制约下,浙江的生态环境状况“还没有出现拐点”,目前的成绩还只是阶段性的。他期望,这样的拐点能够在2007年出现。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