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越南“入世”“广货”面临良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10日 15:28 金羊网-羊城晚报

  在中国入世五年之后,无论政治及经济改革均紧随中国步伐的越南,也将于明天正式加入WTO。近年来,外贸进出口的日渐活跃,使越来越多粤商把眼光投向越南。专家表示,越南“入世”,不仅广货进入越南将获得更多的市场准入机会,广东商人在越南投资或与越南商界合作,都将获得空前的商机

  入世降税“广货”更具竞争力

  由于双方经济结构具有强烈互补性,广东与越南的双边贸易近年持续升温。记者从广州海关获悉,2005年,广东与越南的贸易额达到11.2亿美元,是我国入世前2001年的3.8倍,4年间年均增长率达到39.4%。2006年1-11月,广东与越南的贸易额达到14.2亿美元,同比继续大涨42.3%,其中,广东对越南出口9.5亿美元,大幅增长49%;自越南进口4.7亿美元,增长30.3%。两地的经贸合作已经进入良好的发展阶段。

  海关分析人士指出,越南“入世”后,广货在越南市场的竞争力必将倍增。按照入世承诺,越南在入世后5-7年内平均关税将从现在的17.4%下调至13.4%。从今年1月开始,越南将首先降低1812种消费品进口关税,包括木制品、

摩托车和汽车类、化学药品、塑料制品、服装和机械设备,这些正是广东对越南出口的优势品种。随着越南降税进程的逐步深入,广货进入越南的成本不断降低,这将使广货在越南更具竞争实力。

  广东产业链向越南延伸

  广州轻出集团总经理郭建华向记者表示,由于人工成本便宜,经济结构与上世纪80年代末的广东非常相像,越南正在成为劳动密集型粤商港商转移生产线的首选之地。最近中国纺织品和鞋类在欧美频遭设限和反倾销,不少广东本土生产商及港资企业纷纷到越南开设分厂分号。这股潮流已向玩具、圣诞用品等传统制造业蔓延。

  广州海关的分析报告指出,广东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需要进口大量的上游产品,而越南在产业链上的分工正好可以满足广东制造的部分需求。如去年1-11月,广东自越南进口印刷电路2343万美元,大幅增长99.3%;进口变压、整流、电感器及零件1004万美元,增长24.3%;进口合成纤维纱线910万美元,增长10.1%。

  有外贸专家则表示,除了自越南进口上游产品外,越南入世后,广东企业还可以充分利用越南政府鼓励中国企业到越南投资的优惠政策,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企业链条的分布,将部分优势产业,如纺织服装、家具、彩电等产业转移到越南市场,直接到越南投资办厂,在国际贸易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规避贸易摩擦风险,同时为越南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越南资源支撑广东产业升级

  越南是以农业为主、工业日渐发展的东南亚国家,拥有丰富的农作物及矿产资源,最近十几年,借鉴“中国模式”发展加工业,越南已成为东盟冉冉升起的一颗经济新星。

  越南“入世”后,粤越两地天然的经贸互补关系将得到更充分的释放。目前,越南对广东出口的自然资源类产品,正日益发挥重要的“输血”功能。据海关统计,自2002年首次超过澳大利亚成为广东进口煤的最大来源地之后,2005年广东自越南进口煤达到创纪录的350.3万吨,去年前11个月,广东自越南进口煤达610.9万吨,继续高速增长1.1倍,稳居广东最大进口煤的供应地。除煤之外,广东自越南进口原油也高速增长,2001年自越南进口原油仅5万吨,2005年已达到25.2万吨,4年间增长了4倍。

  有专家指出,广东是

中国经济发展最具活力的省份之一,正在进入重
化工
业气势如虹的新阶段,从越南进口当地的优势资源,对广东的经济转型贡献巨大,未来广东自越南进口也将持续高增长。“入世”后的越南与广东双方经贸互补,将共同迈向“双赢”的目标。

  本报记者 姚志德 通讯员 钟雁明

  

越南“入世”“广货”面临良机

  图:越南胡志明市纺织工业。

  ■财经观象

  

  擦亮“前店后厂”新招牌

  “前店后厂”,曾经是广东引以为傲的创举。正是这种具有极强竞争力的模式,如磁铁般吸引港澳台资本纷纷登陆珠三角,谱写了广东加工贸易二十多年的辉煌。

  如今,由于油价、原材料疯涨,人力成本逐渐抬高,社会管理日趋规范,珠三角曾经如日中天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大叫无钱可赚,纷纷向山区及内地转移生产线,甚至引发了港资台资传统加工业集体“大逃亡”的担忧,也产生了广东相关产业是否“空心化”的大讨论。

  广东传统产业何去何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香港的转型之路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前店后厂”,这个当年粤港合作的有效模式,能否旧瓶装新酒,在广东与东南亚全新的合作关系中焕发新的光芒?如今,越南入世在即。这一全新的命题更值得思考。

  实际上,纺织品和鞋类在海外频遭贸易壁垒,在利益驱使下,珠三角的港资台资企业不少已转往越南、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另谋出路,然而,他们大多数只在当地开设分厂,并未放弃珠三角的总部。在他们看来,在海外如雷贯耳的“广东制造”金字招牌、珠三角成熟完善的产业链、广东日见提升的产品研发能力,是无论如何不能舍弃的。

  新的“前店后厂”时代,广东是店,越南是厂,只不过广东这个店,应该装进比当年的香港更为强大的功能———汇聚四海的成熟商贸平台、领先全球的研发能力、完善的投融资体系……为此,广东准备好了吗?

  本报记者 姚志德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