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十五”期间渤海环境治理专家咨询意见(一)——总体情况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09:32 国家发改委网站
渤海总面积77284平方公里,南北长500公里、东西长346公里;为辽东半岛,华北平原和山东半岛所怀抱;海岸线总长3784公里,其中陆地岸线3024公里。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发达地区,其社会经济呈持续快速发展态势,“十五”期间GDP年增长率为12.3%~17.8%。 “十五”期间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环渤海三省一市地方政府,按照国家环境保护工作的总体部署,制订和完善了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及相关规划;加大了渤海环境监管和应急工作力度;提高了环境监测能力和水平;组织实施了一批环境保护工程,其中环渤海13个城市的各类渤海环境治理行动项目投资共完成188.3亿元,占计划投资的57%。专家认为,国家有关部门以及环渤海三省一市在渤海环境治理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一是在确定项目时没有充分考虑渤海环境污染治理的特点,重点安排与渤海环境污染综合性治理密切相关的项目;二是海洋污染防治、生态建设及非点源治理、自然保护区及滨海湿地建设等项目投资完成及实施情况不理想;三是部分投资完成率相对较高的项目,存在运行效果不理想的问题,如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运行负荷率不高、配套管网建设滞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低等;四是环境治理的监督和管理体制还有待完善;五是尚未形成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体系。 按照国家标准与海洋监测规范,通过对渤海环境质量状况监测表明,渤海近岸海水水质为四类和劣四类水体的分布区域主要集中在渤海湾、辽东湾等,涉及沧州、天津、营口、盘锦等沿海城市近岸;I、II类水质大致分布在大连、烟台等近岸海域。对于影响渤海近岸海域水质的主要指标为无机氨和活性磷酸盐。 专家认为,“十五”期间各渤海全海域主要水质指标满足II类海水质量标准,总体情况较好,但应指出的是,COD,无机氮、活性磷酸盐等主要水质指标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从区域看,渤海中部海域水质状况良好;近岸海域遭受一定污染,其中,局部海域及生态系统污染严重,沉积物污染和其他污染物不容忽视。因此,渤海海洋环境仍然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如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长此下去,会面临海洋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乃至海域整体功能失效的巨大风险。 专家认为,导致渤海近岸海域受到污染,局部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为:一是渤海淡水注入量明显减少,导致渤海生态用水减少,自净能力不断下降;二是入海河流、排污河及其他各类入海断面水质不达标现象普通存在;三是各类陆源污染排放监管不严,流域性排污总量居高不下,其中河流仍是污染物入海的主要途径,工业点源是传统污染大户,而计划区外、上游污染贡献量比重很高(入渤海污染物中COD有近50%;氮有近55%;磷有近40%由计划区外上游区域或城市输入);四是海上石油开采、海运作业中的溢油污染风险上升;五是湿地面积缩减和海岸带不合理开发,使生物生态环境恶化;六是近海养殖的自身污染在增加。 针对渤海环境现状,为保护渤海海域生态环境质量,专家建议:一要以科学发展现为统领,认真研究制定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二要在规划项目的安排上,优先考虑河流污染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治理、区域性生态水资源保护等流域性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工业点源及入海直排口、排污河口等重点污染源的治理工程,环渤海城市污水处理及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等城市环境治理工程,赤潮,溢油等海洋污染防护与应急工程、以及林业,湿地等防护体系工程;三要进行渤海环境治理的管理体制创新,设立区域性协调管理机构;四要加大海洋环境应急及预警能力建设力度,建立统一的海洋环境监测、分析和评价体系;五是国家要强化对沿渤海湾产业规划布局和重大项目建设的监控,使其健康、可持续发展。 (地区司环境处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