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何帮喜:从打工仔到保龄大亨(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9日 00:05 合肥报业网-江淮晨报

  保龄球顺势一滚,球瓶稀里哗啦地倒下,如此酣畅淋漓的运动,眼下渐渐步入主流视野。

  不过这保龄球设备的价钱绝非了得,昂贵得很,单一个轨道的保龄设备就要人民币20万。作为在国内能有75%国外有30%市场的保龄设备的人,何帮喜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

  面对记者,这个曾用尊严击碎美国人傲慢的嘲笑,而成为中国保龄设备生产史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还很平静地说,他正在对产品进行深度挖掘,要趁机把保龄做得更大。当然同时变化的还有他的身份:从十几年前不为人知的打工仔,到现如今声名在外的希玛保龄大亨。

  “凤还巢”典型

  和何帮喜见面是在北京大兴区的北京希玛集团里。冬日的阳光透过落地玻璃窗,洒落在一位敦厚沉稳的中年男士身上。他从办公桌后的书橱里取出文件袋,指着相关文字对记者说,“在

巢湖和县总投资10亿元的项目,刚刚签署完毕,破土动工也指日可待。是一个包括五星级酒店在内的大型旅游度假项目,北京希玛企业集团和北京大兴城建开发集团联手开发,以北京大兴城建开发集团为主,北京希玛企业集团进行参股。”

  事实上,早在2002年何帮喜就曾在巢湖二坝经济开发区,投资兴建希玛南方工业园,“该基地占地面积200余亩,一期投资达4200万元。”记者了解到,建成投产后的希玛南方工业园,还是目前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专业保龄球道板生产基地。

  何帮喜说自己现在“不务正业”,很多时间是在陪外地客商来安徽“寻觅商机”。“安徽眼下的商机正相当于90年代末期的北京,风光无限。尤其是近两年,合肥、淮北等地发展势头很强劲。”

  如果说十几年前出身贫穷的何帮喜,为谋生计奔赴京城,算作“东南飞”的话。今朝在乡投资的何应可被视为“凤还巢”。“虽然身居北京,但我仍想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力所能及。”采访中得知,多年前,因为“很优秀”,何荣耀地获得了北京市的奖励——给予4个北京市户口,外加一套三室二厅120平米的大房子。但目前何仍是安徽户口。

  在“新徽商”回乡投资群体中,何帮喜俨然是个例子。

  亮剑保龄市场

  就在何帮喜多方投资的同时,也实现了“希玛保龄”的“多栖发展”。“‘保龄’更多的精力是要转向国际市场,虽然目前在韩国、日本等国家已占有相当数量的份额,但发展空间仍然很大。竞争对手主要来自于欧美。与此同时,

房地产、旅游等项目发展前景美好,‘希玛’已经有所涉及。”

  而在风光无限背后,是何帮喜的漫漫艰辛。“给我留有最深刻印象的是,1996年我将生产床垫赚得的4000万元,悉数投入到创办北京希玛保龄设备公司中。正赶上美国一家保龄厂商来中国考察,参观希玛保龄公司。道别时,他们撂下一句话‘中国人五年内做不出来保龄,十年内出不来产品’,那种傲慢的口气,让我受到很大的刺激。决意要想法儿弄出保龄。”

  经过努力,第一台希玛保龄样机终于诞生了。但遗憾的是,调试时机器转动几下后就再也没动静了。“最后技术人员都有点泄气了,他们抱怨说宁可造汽车,也不做保龄。”何帮喜告诉记者,事后他还专门向器械专家打听过,得知做保龄果真要比造汽车难。因为,保龄要牵涉到光、机、电一体化,而且抗强冲击力,球被打的时候,乱七八糟的,极不规则,让球归位实在难,有一点儿衔接不上都不行。

  功夫不负有心人。1997年7月,第一台希玛保龄球样机研制成功,何帮喜如愿以偿地得到了心仪的“保龄宝贝”。“后来美国人也不顾及面子了,也围着我的机器看,舍不得走。临走时还付了两万多美金,现场买走了一个。”谈及这样,何的荣耀感溢于言表。

  感恩媒体

  在何向记者片言只语的叙述中,记者捕捉到何阅历的丰富和经历的艰辛。但他那总能扭转乾坤的力量,让人想起传说中的佳人一笑倾城,神光离合。

  而对于媒体,至今他仍有种难以名状的“感恩”。木匠出身的何帮喜,在1989年被北京大兴区的一个老板“相中”,“他看我手艺不错,邀请我技术入股,组建星伟体育用品公司,专门制作台球桌。”记者了解到,何制作的台球桌很短时间内就获得了4项国家专利。如此惹眼,也让何很快从公司副总经理职务的竞聘中脱颖而出。

  “《打工仔当上副总经理》的报道随即在《北京日报》头版位置刊登出来。”这次报道算是何帮喜与媒体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让何在偌大的北京城名噪一时,好一阵风光。“1995年,我又在《国际商报》上看到一则关于保龄球的报道,说是中国每年要花60个亿去进口保龄设备,而这相当于进口飞机跟大豆的价值。于是乎,我毅然从已经生意红火的席梦思床垫厂生意中退出,投入保龄的研发与生产。”

  “‘保龄’一路走来,媒体功不可没,她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倘若没有媒体,或许我也可以做到很大,但肯定没有现在发展得这么快。”何说他至今对媒体心存感激,“对我事业起到推波助澜作用的媒体朋友,现如今我几乎都还保持与他们的联系,有几位还成为了我的挚友。”

  采访行将结束时,何帮喜说,“世界各地不乏有成功的徽商,遗憾的是,未能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合力,‘重走徽商路’是一个契机,能扩大‘徽商’的对外影响力。”

  感悟“徽商行”

  2006年12月22日至27日,由安徽日报报业集团、安徽企业(家)联合会等单位主办,中安在线承办,本报《新财富》周刊等参与协办的“2006重走徽商路大型励志文化之旅”北线之旅,从合肥启程,行经江苏、北京、山西等8省市,历时6天,圆满返回合肥。

  在北京举行的“新徽商与安徽崛起北京八达岭论坛”上,在京皖籍企业界知名人士各抒己见。他们认为,契约观念、诚信精神和吃苦耐劳是“老徽商”内核,足迹踏至世界各地的“新徽商”,之所以能成功,论功肯定少不了“老徽商”的精神传承。但比照“老徽商”昔日在全国的地位,“新徽商”今朝似乎又落下了一大步。是的,“新徽商”确实不比山西晋商、浙商和苏商“惹眼”。

  新徽商差距在哪里,如何才能行走得更远?反思是意识,行动才能前行。首先,新徽商要敢于创新,大胆冒险。过于保守容易拾人牙慧。而长久以“守”而非“攻”自居,更容易使人消磨意志。其次,加大对徽商的宣传力度,传播古徽商精神,塑造新徽商形象。电视剧《乔家大院》的热播,不仅拉动了山西的旅游产业,更是对晋商的完美阐释,还是以声文并茂的形式。徽商不缺乏这样的题材,关键在于行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可喜的是,“亚洲保龄大王”何帮喜现已入编写至安徽等三个省的小学读本。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呼吁新徽商团结一心,打造坚不可摧的“徽帮”。因为晋商煤老板、浙商炒房团,对外已几乎形成了“产业”。而徽商涉足领域令人咋舌称赞,但似乎又未对其集中开发和深度挖掘。

  “徽商行”正在行动,“新徽商”崛起指日可待!

  □本报记者张金霞

何帮喜:从打工仔到保龄大亨(组图)

  

何帮喜:从打工仔到保龄大亨(组图)

  

何帮喜:从打工仔到保龄大亨(组图)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