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
银行业创新谨防软肋变硬伤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23:31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郑言成报道 无论是金融产品开发,还是银行内部监管机制,还是服务质量和模式,创新能力低下一直是我国银行业发展的一根软肋。创新能力如果不加以切实和及时提高,在我国全面放开银行业,中外资银行展开全面竞争后,这种软肋极有可能变成硬伤。 中国人民大学财金学院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教授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国银行业创新能力差主要缘于以前我国银行机构主要是按照政府行政命令和计划来开展业务,致使长期以来银行业创新缺乏人才、制度等方面的基础。尽管我国近年来对银行业实施一系列改革,把银行逐步推向市场,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相对于外资银行创新能力来看还存在很大差距。 我国银行创新能力差所造成的后果,突出表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我国银行间业务同质化严重。无论是传统的存贷款业务,还是银行推出的个人理财产品,尤其是在国有银行之间这些业务几乎没有什么差别。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业研究中心郭田勇主任告诉记者:“你拿50万元到不同的国有银行理财,银行给你推荐的理财产品差别可能不大,你和我都拿50万元到同一银行理财,银行推荐的也可能是同一个理财产品。银行没有推出针对不同客户的个性化服务产品。” 其次,银行盈利模式单一。赵锡军告诉记者,国内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其盈利80%多是靠吃存贷利差,来自理财等中间业务收入占比不到20%,而国外银行存贷利差收入只占50%,另外50%收入是靠汇兑结算等中间业务。由此比较而言,同一市场下竞争,外资银行所具备的竞争优势已经非常明显,而中资银行因此承担较大的市场风险。 由创新能力低下导致竞争力不强,已让中资银行在应对外资银行竞争中正遭遇被动。因此,我国银行业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已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 创新监管机制,全面提高监管效能。当前我国对银行业实施的“以开放促改革”策略就是给银行业外加压力,促使其在开放中学习借鉴外资银行公司治理模式,结合中国银行自身实际探索适合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方式和风险控制机制。尽管国有银行经过剥除不良贷款、注资、引进战略投资者到最后上市,从表象上看建立了董事会、监事会等制度,我国银监会副主席唐双宁指出,我国银行业现实存量风险和潜在增量风险仍然比较严重。 健全激励机制,培养创新人才队伍。赵锡军告诉记者,金融产品的研发和设计能力的提高是依托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创新激励机制构建。国外大银行都有自己专家级的智囊团,一方面能培养智力梯队,另一方面就重大问题代表银行发出自己声音。而国内一些银行也设立有研究所等机构,但它跟银行的市场、银行的业务之间有比较大的差距。 此外,国际性大银行推行的是国际水平的激励机制,在全球范围招募人才,而我们现在还远远做不到这一步。 创新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郭田勇告诉记者,在外资银行中,如果你在银行的一笔活期存款已存了很长时间,外资银行工作人员可能给你打电话,咨询或建议你转为定期存款。而在中资银行这种事却很少发生。去年年初,一位七十多岁的大妈到四川攀枝花东区瓜子坪某家银行办理定期转活期存款业务,由于她记错日期,事实上只差几天定期存款就到期,银行工作人员也不提醒,致使老人几年定期存款利息蒙受很大损失。 日前,本报接到北京一位姓张的储户反映,去年年初他存款的那家银行业务人员给他推荐一种存款模式,存五年定期,还送一份保险,而且承诺钱随时都能取出,利息还高。但等他办完此种存款后,却发现银行推荐的根本不是存款,而是一种叫做国寿鸿丰的两全保险。他想重新改为存款则不得不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只好自认倒霉。 当前针对国有银行服务质量的投诉依然高居不下。郭田勇主任指出,国有银行“官本位”思想的长期存在是服务质量难以提高的深层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