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环渤海经济圈的诸侯之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23:30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严娟娟报道

  在经历了20年的磨合之后,环渤海经济圈的建设应该发展得更好些,但从媒体报道的内容看,问题仍然不少。

  1957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戈特曼Jean Gottmann教授提出“大都市圈”理论:由一二个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作为一定行政区域的核心,辐射并带动周边范围内的一批中小城市,连接成为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竞争力的区域城市群或城市带。

  这个理论,其实已经非常准确地阐明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即通过合作,获得互惠互利的发展优势;相互连接,扩大整体的影响力、竞争力;而其中的个体,则从整体力量的壮大中获取利益。欧盟的强势发展,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证。

  抑制“个人冲动”

  在中国,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都市圈被称为

中国经济的最亮点,无愧于戈特曼提出的理论,相比之下,有媒体称,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则是概念上的经济圈,想法多于行动。

  分析人士认为,不论是环渤海各港口竞争大于合作的状态,还是环渤海三大核心区的各自为政,甚至京津之争,从中都可以看出,对于环渤海经济圈这个区域发展来说,目前突出的问题是,“个人冲动”行为的势头已经胜过整个环渤海区域的集体利益了。这不仅体现在“争当老大”的竞争,还有其内部各行政区域的相互保守,往往是你的产品卖不到我的地盘,我的产品也难以打入你的市场。

  结果是,整个经济圈经济一体化进程缓慢,你向东,我向西,区域经济发展停滞不前,面对珠三角、长三角的快速发展深感压力。显然,由多个“个人冲动”组成的“集体性冲动”一旦酿成,其对于整个区域性的负面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有学者用“公共厕所效应”比喻了环渤海存在的地区顾虑。即一些产业是各地方争先恐后想上马的,也有一些虽然从整体上说对整个经济圈有利,落实到具体利益时,大家推三阻四,如同没有人愿意把公共厕所建立在自家门口一样。

  在环渤海经济圈,适当抑制“个人冲动”,消除樊篱,密切分工合作以整个区域发展为大局,那就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港口需要竞合

  业内人士指出,人类经济已经进入海洋时代,依托港口兴起的沿海城市,串联形成一个庞大的沿海城市圈,并贯通形成一条条巨大的沿海城市带。如今的环渤海,已日渐成为港口经济中的新星。

  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指出,环渤海的众多港口不一定非争出“龙首”,重要的是,港口之间要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合理分工,从而发挥整个区域的优势。

  “过去,中国内地港口在世界港口中默默无闻,现在它们却正改变着全球港口业的格局,全球港口业将迎来中国时代。”2006年8月出版的德国《明镜》周刊以这样的开头描述了中国港口在全球竞争中的旺盛势头。

  港口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之一,我国港口生产完成的实际情况是反映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的晴雨表。21世纪,经济中心沿海化这一世界经济分布特征更为突出。中国沿海地区崛起的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GDP的总和,占中国GDP的50%以上。港口经济已是牵涉腹地经济发展的制衡力量。

  与长三角、珠三角相比,环渤海还是一个后起之秀,但港口已成为一个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最主要的货运通道,地位无可替代。2005年12月22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审议并原则通过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渤海湾区域沿海港口建设规划》,更大程度上激励了环渤海的港口建设一路高歌猛进。

  环渤海地区港口数量多,几乎有市必有港。环渤海地区包括辽、冀、鲁三省和京津两市,海岸线5800公里,60多个港口的腹地覆盖了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全国8个亿吨大港有4个集中在环渤海区域,特别是天津港,去年吞吐量突破2亿吨,跻身世界级大港之列。在天津、秦皇岛、大连、青岛港快速发展的同时,营口港、京塘港、锦州港也得以快速发展。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