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区域功能化:舍弃中的选择经济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23:29 中国产经新闻

  本报记者 朱冰尧报道

  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中部,西部,东北——地大物博的中国版图上,划分着形态各异的区域。尽管这些区域的经济各具特征,但在行政区划前提下产生的这些中国区域经济版图,从产业特征方面却存在边缘模糊的状况。

  此间观察家认为,目前中国的区域经济重在寻求特色清晰的区域定位,不能形成“大而全”或“产业通吃”,要善于和敢于运用舍弃式的选择经济学,否则会出现吞不下、吐不出的肠胃消化病。

  资源和地域决定特色基础

  区域经济学认为,确立适宜的增长极不能不考虑该区域所处的空间位置与经济联系度,若有利于经济发展则空间位置与经济联系度高,相反则空间位置与经济联系度低。

  而在任何区域经济中,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源的稀缺性与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这往往使决策者们面临着这样一个窘迫的状况:需要他们解决问题太多,供他们调配的资源太少。在项目选择上应体现“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即善于集中使用资源,抓战略关键。而那种蜻蜓点水,面面俱到的做法,似乎什么都解决了一些,但成效甚微,是资源优化配置的一大忌讳。要建立起“有所失,才有所得”观念,舍弃无后劲、无潜力的产业,把有限的资源集中起来,全力以赴,坚持每年攻克一二个制高点,创造立竿见影的效果,利用后发优势推进经济发展。

  特色原则的实质就是创造本区域独特的区位竞争优势,区域与发展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但却有可能将自己有限的资源集中发展特色经济上,使某些行业、产品类、或经济部门处于领先地位,并以此通过区位分工参与区域竞争,提升区域竞争力。

  因此,经济发展应遵循创造局部优势获取竞争力的方式,如果一个区域的经济结构与其他区域雷同,那么得先机的区域必以庞大的总量优势处在遥遥领先的位置上,这无疑拉大了区域之间的差距。因此,发展经济特色优势成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有关专家告诉《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要树立“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才有位”的思想,没有重点就没有特色,就没有优势。伤十指不如断一指,要集成各地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文化优势,做强做大自己的优势产业,从而形成区域经济互补的格局。

  功能区规划下的取舍选择

  “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将我国的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并将实施不同的区域政策,这一新的提法引起了不小的震动。

  《中国产经新闻》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网站上获取这样一组数字:由16座城市组成的长三角都市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8.7%,贡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22%和全国进出口总额的28.4%。但土地紧张、

能源短缺、环境恶劣等难题也日益突出。

  “长三角要想继续成为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和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主体区域,下一步必须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下大力气提升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俞国生认为。

  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魏后凯介绍,过去中国制定的规划主要是按大区或地带来安排全国经济布局,由于各地带内的差异较大,中央对各地带发展的规划设想往往停留在纸面上,很难具体落实。此次规划则提出了构建区域发展的框架,如果措施得力,将会进一步提高国家规划对地方规划的指导性,有利于国家规划在各区域的有效实施,并且将改变过去国家或上级规划不能反映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所产生的“一刀切”现象。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教授熊文钊亦指出,中央政府应在战略规划、因地制宜、整体协调的原则下,根据不同地方政府的资源状况、发展潜力、地区优势实行有区别的区域发展政策,逐步完善中央和地方的分级管理体制。

  在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宗庆后看来,浙江大多属于新规划里的优化发展区。按照规划纲要规定的优化发展区的发展方向——要改变依靠大量占用土地、大量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实现经济较快增长的模式,把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提升到参与全球分工与竞争的层次。

  市场选择比较优势

  区域比较优势要成为竞争优势,需要有一个转化过程,只有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动,把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资本与高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竞争优势。

  有专家分析说,当前,中国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面临着新的变化:一是重要资源如能源、矿产国内供给有限,资源环境的压力增加;二是劳动力工资、土地和重要资源价格不断上扬,结构调整的成本上升;三是新的主导产业资本密集度更高,结构调整与就业压力的矛盾加大;四是难以从国外引进真正的前沿技术,开放带来的升级空间缩小。因此,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应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和特点,扬长避短,努力寻找新出路,适应新变化。

  区域产业结构一般建立在区域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其调整的根本目标应是把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有比较优势不等于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是相对于本地区其他产品而言的,但在区域内具有相对比较优势的产品,未必在国内与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一味单纯地以自己的成本和资源比较优势来确定自己的产业结构,有可能会陷入“比较利益陷阱”,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依附地位或不利地位。尤其在今天,初级生产要素如自然资源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力与作用日益下降,高级生产要素如技术和人力资本的地位日益上升。

  只有在市场选择的基础上,根据需求结构的变动,把区域的要素禀赋优势、资本与高科技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竞争优势。为此,必须选准重点环节和突破口,才能有效带动整个区域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