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靠不住的“微服私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8:55 中国经济时报

  ■周英杰

  一提起民国时代曾经督鲁的军阀韩复榘,直到现在,在山东的民间依然流传着不少讥刺他昏庸愚昧的段子。其中的一则较为有名的笑话是说,有一次韩复榘应邀参加手下部队举行的篮球比赛,当他坐在贵宾席上,看到场上的运动员围绕着一只皮球争来抢去时,很不理解,忙对手下管事的人说:“这么多人抢一只皮球干什么?等一会儿一人发他们一只皮球不就行了嘛……”

  很明显,这个段子意在讽刺韩复榘的弱智,说他竟然连篮球比赛的规则也全然不晓得。但是,这也仅仅是一个“段子”而已,说着好玩也就罢了,实在是当不得真的。

  实际上,作为一名执掌了中国东部大省7年之久的要员,以韩复榘的真实阅历和见识,他绝对不可能连篮球比赛的基本规则都不懂得,更不可能说出那些令人捧腹的幼稚话来。所以,和许多历史人物一样,真实的韩复榘和此类民间段子与传说中的韩复榘,可以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人,作为后人的我们不可以单从这些段子和传说中了解韩复榘的为政和为人。

  并且,倘要论究起历史镜像里的真实的韩复榘来,则可以说,他不仅不像民间的段子里说得那样愚蠢,恰恰相反,他反而可以被称作是相当精明的一个人。否则,在督鲁期间,他就不会浪得一个“韩青天”的美誉了。

  关于韩复榘的精明之处,在与他生活在同一时代的著名报人陶菊隐先生的《政海轶闻》中,我们就可以窥斑知豹,略知一二。

  《政海轶闻》的作者陶菊隐,曾经担任过《湖南民报》、《武汉民报》等报纸的主编,还曾在《大公报》等著名报纸做过记者。时人将其与《大公报》的张季鸾,并称为当时报界的双雄,有“北张南陶”之说。陶菊隐一生著述甚多,他的《政海轶闻》于1934年8月由当时的上海文明书局印行。这是一本记载当时闻人行述的小册子,由于传主多是同一时代的名流,所以,作者收集到的资料当比较可信,因而可能更加接近历史的一些 真相。

  在《政海轶闻》这本书中,谈到韩复榘,陶菊隐对他的评价是:“有清代循吏风,恒微服出巡,勤求民隐,驯至升堂鞫案,察察为明,不以为苦。”

  在照相术乃至更后来的电影、电视技术还没有被发明或者大范围普及的时代,官员采用微服私访的办法,直接深入到民间,与各色底层民众接触,的确可以得到一些平日里在官衙的高墙之内得不到的第一手信息,不失为是一种“施仁政”的好办法。但问题是,当主事者的这种个人偏好像韩复榘一样最终形成了一种半公开的“潜规则”之后,那么,这种办法的实际效果也就不是那么靠得住了。并且,由于主事者乐此不疲,还很有可能被一些部下所利用,给主事者传递一些假信息。据陶菊隐在书中透露,这个韩复榘“韩青天”就被人利用了这么一回——

  某日清晨,“韩青天”把自己打扮成一个“传令兵”的模样,骑着一辆自行车又开始他的“微服私访”的行程。可就在“韩青天”骑车直行的时候,一个匆忙赶路的行人突然与其相撞,韩复榘连人带车都倒在了路边的泥水里。这下子“韩青天”可不干了,爬起来后抓住这个人就要他赔偿被弄脏的衣服。但那人的心思明显不在这起小事故上面,他一边做出一副急于赶路的样子,一边忙不迭地赔礼道歉说:“我是财政厅的书记员,今天韩主席召集纪念周,此事不可有一分一秒的耽误。我叫某某,家住某路某门牌,你晚间过来找我,我一定照价赔偿你。”说完一路小跑绝尘而去。

  看着这样一位身处微末的职员,竟然如此重视自己召集的会议,韩青天大为高兴,私下里肯定以为是发现了一个尽忠尽职的人才。于是,第二天“韩青天”就找来财政厅厅长,问他厅中有没有一个叫某某的人。厅长想了半天,告诉韩复榘的确有这么一个专门抄抄写写的小职员。韩复榘立即指示厅长,厅里如有位置,可将此人迅速提拔。老于世故的厅长见此阵势,便猜想这人一定与韩主席有什么特殊的关系。于是,哪敢怠慢,一回到厅里就将此人擢拔了起来。

  对于这段当时风靡全国政界的“伯乐”佳话,陶菊隐在书中进一步分析说,当时照相术早就在山东省会济南落地生根,市区各大照相馆均悬挂有韩主席的相片。因此,对于韩主席的尊容,当时的很多济南市民并不陌生。因之,一个在财政厅工作的小职员不大可能认不出要他赔偿衣服的正是“韩青天”大人。况且,该人既为财政厅的记录员,参加韩主席召集的纪念周一定不止这么一次,他绝对不至于糊涂到辨别不出“韩青天”的“庐山真面目”。由此推论,那天早晨的所谓“撞车事件”,很可能就是这位城府极深的小人物,为了取悦“韩青天”而自编自导的一幕街头活剧。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让“韩青天”知道有自己这么一号人,并想借此给韩青天留下一个热衷政事、竭力尽职的好印象,以便于获得一条能够超常规提拔的捷径。应当说,他的如意算盘的确打成功了,他终于获得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蒙在鼓里的则只能是韩青天自己,他大约到死也不会醒悟到在这件事情上自己实际上是被人利用了这一事实的。

  陶菊隐在《政海轶闻》中所述及的这个韩复榘因为“微服私访”而被人利用的个案,今天读来仍然能够从中品出一些饶有兴致的况味,由此而引发我的两点思考。

  具体而言,首先就是“上有所好,下必有效者焉”,所谓“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韩青天”既然雅好“微服私访”,下边也就立刻有人投其所好,利用他的这个偏好大做文章,演戏给他看,以至于糊弄得他一楞一楞的,甘心情愿地按照人家设计的套路一步步走下来,成了人家手中的一个傀儡。

  其次就是,倘若“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的“人治”大环境不解决,纵然是像“微服私访”这样的本意是想听到更多来自民间的真实声音的好计策,也会在具体的实践中一步步地荒唐走板,沦为其最初的良好动机的反面。“韩青天”无疑是真心地希望能够多倾听一点来自民间的真声音的,这一点,我们不能因为现在主流史观对他的负面评价而予以彻底地否认。但问题在于,若想真正听取民众和底层的声音,必须得依靠一条法定的和可持续使用的反映民意的管道,完全不能指望那点雕虫小技式的“微服私访”。这道理大约就不是民国时期的那位“韩青天”所能领会的了。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