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一腔热情化作三个“融入”——重庆市沙坪坝区质监局帮扶企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纪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8日 06:22 中国质量新闻网

  重庆市沙坪坝区(以下简称沙区)质量技监局干部职工变“企业找我”为“我主动为企业服务”,紧紧围绕服务地区经济发展这个中心开展工作,把质量技监部门的职能融入到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之中,把真情融入到企业之中,把服务融入到监管之中,得到了当地党委、政府和企业的好评。

  沙区质量技监局对企业重在帮扶。对此,重庆百川橡胶制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杨筱敏更是深有体会。

  杨筱敏是一家仪器厂的下岗工人。她与另一个下岗工人一起,先期投入6.4万元创办了一家橡胶制品厂。到目前,工厂年产值已达300多万元,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沙区质量技监局在执法检查中发现,这家企业在生产O型橡胶密封圈时,因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相关政策不甚了解,未及时申办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查封,还是帮扶?沙区质量技监局调查后选择了后者,主动进厂宣传法律法规,给予指导,帮助其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手续,使该厂生产步入正轨。对此,杨筱敏感动地说:“他们站在我们企业的角度,时时、事事为我们企业着想,没有机械地照搬‘本本’罚款,而是在企业最困难、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了援助的手。”

  2006年,沙区质量技监局在查处该区一企业无生产许可证生产

柴油机案件时发现,柴油机产品是国家限制生产的产品,于是他们积极引导这家企业自主开发二代柴油机。目前,该企业开发的二代柴油机已通过专家鉴定,办证工作已进入正常程序。据了解,一旦投入生产,年产柴油机可达20万台,不仅满足了自身需要,而且还能为重庆市其他农机生产配套,可增加产值近两亿元,提供100个就业机会。

  在对待小企业、小作坊分散、混乱的实际情况时,沙区质量技监局不是“一棍子打死”。他们通过讲事实、摆现象、讲法规,让食品企业尤其是小作坊对自己不规范的生产行为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重庆穗源食品厂2000年在该区汉渝路起家时是一个不起眼的小作坊。当时,这个厂的厂长达富容有两个儿子下岗,家庭生活陷入困境,企业经营更是困难重重,管理不规范,制度不健全。这时,沙区质量技监局的工作人员主动上门服务,给她讲质量,讲标准,仔细对照企业的生产现状,指出存在的问题,出主意、想办法帮助解决。如今,该厂生产规模扩大,管理规范,所有的小食品按标准生产,终于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其生产的穗源粽子被评为重庆的名小吃。青木关酱油厂亏损严重,不想再经营下去了。沙区质量技监局知道后,主动派人上门帮助找问题、查原因,给他们以鼓励和支持,终使该厂鼓足勇气,在生产许可证期满后上报了《换证申请》。该厂陈厂长感动地说:“如果没有质量技监局的热情帮助,我也没有信心再申报生产许可证了。” (《中国质量报》)

作者:蒋锡巧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