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来济求医一天遇两拨医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 09:04 大众网-生活日报

  医托害人,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事到如今,“医托”之症,却难根治。

  5日,一对从曲阜来济南看病的夫妇,在医院门口一下子就先后遇到了两拨“医托”!

  对此,不只是老实巴交的夫妇感慨“这里的医托咋这么多”;就连警方人士也无奈地称:“欺负老实人!”

  正是这一类专门欺负老实人的害人之人,让公安部门为如何彻底整治、打击他们而伤透了脑筋。

  

来济求医一天遇两拨医托

  5日中午12:30许,两名医托在齐鲁

医院门诊大厅内忽悠患者。正是这两个人(圆圈处),见了保安,撒腿就跑。(石念军摄)

  患者投诉:求医大医院奇遇两拨“托”

  陪同丈夫从曲阜赶来济南看病的孔女士,怎么也没有想到,以往常在电视上看到的害人,医托,出门就让他们给碰上了,而且,一碰就是两拨。

  5日中午,丈夫在齐鲁医院住院检查之后,孔女士终于有一些空隙,完整讲述他们上午的“奇遇”。

  “早晨,天还没亮,我们坐上72路公交车在(齐鲁)医院北门下了车,我们就开始打听着到门诊这边来,到这里时才6点10分呢。”

  初来乍到,人生地不熟。孔女士搀着丈夫,摸着黑,一路打听着来到了门诊大楼前。

  “这时候,有个男的上来和我们搭话。别人跟我们说这里是门诊,他却说这里是病房……”

  搭话的当儿,对方就问起了孔女士一行是来看啥病。21天前,孔女士的丈夫突然觉得身体怕冷、发烧、冒虚汗……随即住进了曲阜当地的一家医院,医生诊断:白细胞减少。

  “他(孔女士的丈夫)就说了,看内科吧,血液方面的。接着又说起了自己的症状……那男的一听,接着就说:内科?那你们今天看不了了,李教授和葛教授今天都到外面坐诊去了!”

  就在这时,又一个胖乎乎的女子凑了上来:“这么巧,我也是来看血液科的,跟你一样,怕冷、发热、冒虚汗……”

  “俺两个一听,都对啊。”孔女士和丈夫稍微放松了警惕。那女子更来劲儿了:“那个葛教授看得好,我吃了40多天他开的药,现在好多了……这不,我也听说他今天出去坐诊了,正要去找他,要不咱一起去?”

  “坐36路车,到××下车,路边就到了。”对方一边比划着,一边带着他们来到了院门外的公交站牌前。等了没几分钟,那男的说:“咱打车去吧,早去早挂号,你们第一个看!”

  7:00许,他们便来到了英雄山路一医院,“葛教授”还没上班呢。

  喊起了“葛教授”,那女子装模作样地说:“你看我的病,是不是再照原方吃点药?”

  “好,再吃10服吧。”说着,“葛教授”就吩咐旁人去药房拿药。随即,拿过孔女士丈夫先前的化验报告一瞧:“血友病,先吃我这一个疗程的药吧!”

  “40天一个疗程,一共40服药,1700多元!拿上了,我们就往外走,刚从他们二楼上的‘中医科’下来,回头一看,一楼窗户里面有俩穿‘白大褂’的在笑呢!我心想坏了,以往在电视上常看的医托,让我们碰上了!”

  心想不对,孔女士赶紧跑到旁边公话上打了110。这时,旁边有人提醒她:这里时常有医托,你们上当了!孔女士一听,赶紧拉着丈夫回去退药。最终,在110到来之前,孔女士拿到了退回的1600多元钱,对方扣下了100元。

  “听说我们报警了,他们吓唬说要是110来了,我们就别想走出这大门口。一听这话,我们赶紧就走。”几个小时后,孔女士还是一脸惊悸。

  更让他们感到意外的是,上午9点30分左右,他们坐公交车回到齐鲁医院,刚下车就又遇到一男一女凑上来搭话:“去齐鲁医院吗?这儿今天安排体检,不挂号,专家都去……”

  一听这个,孔女士拉起丈夫就跑:“说的都是同一个地方,不是医托是啥……这里的托咋这么多呢!”

  记者调查:门诊一下班“医托”忙上班

  “早上6点多,医院门诊还没上班,医托是不是以此打时间差呢?如果早上有,中午医院下班时间,是不是也有?”听了孔女士的讲述,5日中午12:20时许,记者来到齐鲁医院门诊大厅,此时,正是医院中午休息时间。

  上午11:00左右,记者曾在这里看到,工作人员在咨询台前接受患者咨询,保安也在厅内值勤。而此时,接受患者咨询的工作人员、值勤保安、多个收款窗口中的工作人员等陆续下班离开,大厅只有少数人来回走动。偶有一些刚刚来到医院或者等待检查结果的患者,在大厅内出出进进。

  果不其然,曾多次与医托过招的记者在大厅中一眼就发现了两名可疑女子:一位身穿粉红色羽绒服,体形较胖;另一位身穿蓝色羽绒服,身材略瘦。

  她们看上去并不着急看病,既不咨询挂号,也不咨询医院上班情况。相反,她们干起了“咨询员”的活:一有患者手拿病历出入或在咨询台前驻留,她们很快就会上去搭话,“医院下班了,下午1:30上班”、“专家上午在这里坐诊,下午去哪儿哪儿啦,坐×路车到××下车往路边一走就到……”、“下午看不上,明天就是大周末了”。同时,她们还不时打听对方“得了什么病”。虽然操一口外地口音,她们也自称是刚从外地赶来医院,但言语间对医院的情况十分熟悉。

  这两个人中有没有忽悠孔女士的女子?记者刚想联系孔女士前来辨认,突然就听旁边有人喊:“站住,往哪儿跑……”定睛一看,原是两名端着饭盒的医院保安打此经过,记者一直盯着的那两名女子发现后撒腿就跑,一溜烟儿就跑到了医院大门之外。

  “他们是医托,对不?”记者问。

  “是。又没逮着她们。”一保安一边整理着手中的饭盒,一边回答。

  这一“打时间差”的行为,并非偶然现象。据介绍,随着医院对医托打击力度的增大,院方人员会随时提醒患者提防医托。一些长期在医院蹲点的医托只好趁医院下班时,伺机行骗。同时,一些患者急于看病的心态,也为他们的这一做法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实,即便逮住了医托,处罚起来也常常让有关人士感到为难。

  各方说法:坑人医托缘何成了“不治之症”

  2005年11月5日,记者在暗访中协助110民警逮住了3名医托。但辖区派出所在具体处罚时,因举证问题限制,最终只是对每人罚款100元、“治安警告”了事。

  “医托”的行为,到底有没有违法,应该如何惩治?省城一事务所郭律师分析:“医托的行为属于诈骗,轻者触犯《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要被处以罚款或拘留;重者将触犯刑法225条,构成诈骗罪,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实际上,长期以来,对医托的处罚一直有着量刑上的困难:一般医托骗病人几百元,尚构不上诈骗——只有通过量的不断累加,才能改变其违法的性质——取证难,难以实现量的累加——“批评教育”了事。综观一些“医托”处罚案例,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模式。

  “现在医托这个事,的确比较难处罚。前一段时间,我们组织集中整治抓了一批医托,可回头发现处罚起来没有什么明确的处罚依据。只能是让他们交代是给谁做‘托’的,然后去查处相应的医疗机构。现在,我们正在进一步研究,确保抓一个处理一个。”济南市公安局文保支队第一大队大队长刘生军,常年与医院方面的种种问题打交道,而提起医托问题也是很无奈:“这就是典型的欺负老实人啊!”

  对此,医院方保安说的更干脆:“逮着了,训一顿放了,回头又来了……你拿他没办法,他就认准了这个,净来捣鼓人,和你捉迷藏!”

  ■马上就评

  整治医托根在“治医”

  说起来,医托的骗术并不高明:热情搭话—现身说法—鼓吹名医—骗钱开药。但为什么多年久治不愈?有关执法部门说是“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的确,这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而众所周知,外地农村患者是医托现象中最易上当、最多被骗的群体。病急乱求医,以及对陌生环境的顾忌,是一些外地特别是农村患者容易听信医托“现身说法”,继而上当受骗的重要原因。这一点,记者在采访中深有体会。从这个角度上说,笔者认为:医疗资源的欠缺和分布失衡,是催生医托的又一深因。

  比如,医托为什么喜欢在大医院扎堆?大概是因为患者都来大医院求医。之前,曾有媒体调查称“全国病人看协和”。这一扎堆现象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归结起来,病人之所以如此扎堆到协和医院求医问诊,正是因为协和医院拥有最多的专家、教授以及其他医疗资源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个别医院在部分医疗资源方面的“垄断性占有”,正是病人挂号要排长长的队、看病要等或长或短的时间,直接为“号贩子”、医托的产生奠定了温床。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病人在这里扎堆,医托在这里聚集的原因所在。

  延续上面所说、反观这一现象,“号贩子”、医托等的出现,可以称得上是医疗资源对比失衡导致的必然结果。试想,如果病人在家乡医院便可人皆得医,又有谁会跋山涉水外出求医呢?从这个意义上说,整治医托的根本之路不是别的,正是在于治医,比如进一步强化基层医疗资源的补充和建设。(记者石念军)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