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切断食品黑作坊产销链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6日 07:05 中国质量新闻网

  2006年12月,山东省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稽查人员,查处了两个群众举报的食品小作坊。笔者全程跟随执法人员,目睹了令人触目惊心的一幕幕,充分感受到了食品加工小作坊监管之难。

  12月13日上午8时29分,临沂市12365热线接到了一名热心群众的举报,称在该市罗庄区盛庄镇有一民居,整天大门紧闭,院内不时向外流淌污水,疑为劣质食品加工点,希望稽查人员能前往查处。

  市质量技监局稽查局立即组织执法人员,按照群众提供的详细路线,迅速赶往举报地点。

  敲开该加工点的大门,一幅脏乱差的生产场景立即展现在执法人员面前:烤好的面包随手放在床上、沙发上、地上,到处都扔着原料、半成品和包装好的成品面包,有些甚至与脏衣服等物件堆放在一起。三四名女工正穿着脏乎乎的衣服忙碌地制作面包。放面包的托盘、盛奶油的塑料桶、刷黄油的小桶和刷子油污遍布,已经看不出本来的颜色。

  经执法人员现场检查,面包包装上除了“味美思”以及“质量超过超市、价格低于超市”等字样外,全部没有厂名厂址、生产日期等其他标识。

  在这个民居里,里屋放着几张床用来休息,堂屋是“烤制车间”,一个用脏兮兮的塑料布做门帘的东厢房就是“发酵车间”,是典型的小作坊。从工人的忙碌程度和现场摆放的原料与成品看,该加工点的生意还相当不错。

  执法人员发现,该加工点没有营业执照,没有卫生许可证。国家从去年9月1日起开始对面包类食品实行食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显然,这样的生产条件也绝对没有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作坊负责人说,他们是按订单生产,每天根据订单多少决定加工数量。前来订货的,大多数都是农村中小学周边的商店和摊点。不言而喻,这些面包最终都进入了中小学生的口中。

  而在12月10日查处的一个“辣条”小食品生产点,笔者看到的情况和上述面包加工点基本相似。

  随后,笔者来到部分中小学校门口观察,发现随着下课铃声响起,不少学生涌到校门口的小商店,掏出或五角或一块的零钱,购买价格低廉的“辣条”、面包等小食品,边吃边嘻闹着离去。

  从临沂市质量技术监督局12365热线的统计情况看,自2006年1月1日截止到12月上旬,该热线共接到打假举报案件141件,食品类的举报为40件,查实处理了38件,涉案货值30.31万元,占全部举报案件的28.4%,数量位居打假举报案件之首。

  随着我国有关食品质量与安全的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质量技术监督局等部门对生产、销售劣质食品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是,令人担忧的是,这样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大多租用农村或城镇民居生产,设备简单,需用人手少,分布散而隐蔽,并且抗打击能力极强,如果没人举报,监管人员很难发现。仅以临沂市城区为例,在兰山、河东和罗庄三区,有31个乡镇(办事处),自然村(街道)近1000个,而质量技监稽查人员只有不到50人,监管面广,工作量大。《产品质量法》规定,质量技监案件的来源只有上级安排、群众举报、移交和监督检查几个途径,如果没有群众举报,即使安排统一检查、进行监督检查,对这类没有任何证件的小作坊也难以发现,因为质量技监稽查不具备挨门挨户检查的职能。同时,由于这类小作坊灵活性很强,少量投入即能生产,即使发现了,处理了,他们换一个地方,照样可生产加工。

  在跟踪采访的几天里,笔者不止一次听稽查人员感叹:查处这类小作坊就像打游击战。由于价格低廉,小作坊食品依然能满足一部分消费者的需求,甚至能给百姓带来便利,因而有其生存的土壤,在某些城镇和乡村甚至颇受欢迎。有了买方市场,就有人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进行违法生产加工,为此不惜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和政府主管部门玩捉迷藏的游戏。

  而在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周围的有些商店,正是靠这些来路不明的小食品,吸引辨别力差的孩子们前来购买,牟取非法利润。

  整治这类违法小作坊,笔者认为,单靠质量技监或者工商等某一个部门的力量,分阶段进行监管,很难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只有抓住小作坊生产、销售的整个链条进行不间断的监管,各职能部门有效整合资源,依靠市场经济这只调控的大手,加大对生产、销售环节的打击力度,并且加大宣传力度,有针对性的进入校园、进入乡村,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向群众尤其是孩子们传授质量常识,从多个环节加以整治引导,切断违法小作坊食品的销售链条,使其失去买方市场,才能真正斩断食品小作坊生产、加工的黑手。(《中国质量报》)

作者:刘英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