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转变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09:05 中国经济时报

  ■理论综述■本报记者 柏晶伟

  尽快形成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已成为新阶段改革战略的总体要求。实现以政府转型为重点的改革新突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关键所在。

  2006年12月24日,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在京举办了2006年年度改革形势分析会。与会专家学者达成以上共识。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

  与会专家认为,这几年为经济快速增长付出了巨大代价,经济的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表现在水资源和矿产品等方面。拿矿产品为例:我国主要矿产品对外依存度达到50%以上,风险很大。另外,作为“十一五”规划中的约束性指标,去年万元单位能耗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目标更加难以实现。也有专家引用相关数字进行了佐证:最近20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每年造成的损失相当于GDP的7%~20%,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当前的经济增长属于数字增长型,而不是效益质量型,加上我国人均资源极其有限,导致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不足。也有专家提出,“十一五”规划要求切实转变生产增长方式,但没有很好地落实,追求GDP高速增长是带来2006年所谓三个相互联系的“过”的根源——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外贸顺差过大。因此,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关键在于转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一些专家提出,要改变政府主导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必须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

  有学者对2003年以来的经济“过热”进行了分析,认为原因主要在于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追求短期GDP最大化,一个劲地铺摊子、上项目,更不惜违反法纪。究其原因,与地方政府拥有过多的资源(如土地)、过大的资源配置权力、扭曲价格体系相联系。也有专家认为,单纯责怪地方政府并不符合逻辑:作为“经济人”,它们是不得已而为之,是在特定制度约束下的正常行为——在现行财税体制的压力和“政绩工程”导向下,地方政府理所当然地大力发展能够给地方带来财税的工业(尤其是重

化工业)。因而,归根到底是体制的不合理。也有专家指出,1993年实行的分税制改革把事权更多地下放给地方政府,而没有配之以相应的财权,是造成中央对国有资产、土地约束松弛的部分原因。因此,从体制改革和创新出发,使社会经济的发展转上科学发展轨道,已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目前,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

  有专家认为,无论从市场主体还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格局来看,改变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时机和条件已经基本具备。一些专家则提出,我国高能耗产品之所以能大量生产和出口,是因为其中

能源等要素很大程度上掌握在政府手中,价格太低,而且污染不必支付成本。综合来看,这种政府主导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凸显其弊端,必须有效地加以改变。也有专家指出,要改变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即从数量型转变为质量效益型,关键要理顺价格关系,改善对投入和外部性的定价;政府要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在此基础上,有专家提出,必须实现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优化产业结构,并通过出台重大举措,解决体制问题。要进一步放松对能源、资源价格的政府管制,推进市场化,这对于增长方式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尤其必要。也有专家认为,在改革的历史新阶段,政府必须界定其作用领域,不仅要提供制度性公共服务和社会性公共服务,也要成为经济性公共服务的主体:减少对经济的直接干预,规范市场监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政府通过宏观经济调控、制订规划以及提供经济信息导向来引导经济健康发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