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上海的圣诞一夜———兼答十博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4日 03:51 中华工商时报

  圣诞节那天是在上海。上海应该是中国最西化的城市。给相熟朋友发短信说人在上海,于是得到呼应:“够洋的啊,跑我们上海过圣诞节来了!”但其实真的是去工作。最有趣的,恰好是采访一家正宗的美国企业,记得当时很奇怪地问对方:你们不过圣诞节吗?那边笑笑:“中国人不过圣诞节啊!”

  在酒店的门口,倒是有圣诞树,大厅里也播放着人们耳熟能详的《JINJLE BELL》的音乐,只有一名服务生戴着“小红帽”,还是为慈善募捐的义卖。住在衡山路上,这条以酒吧而闻名的街道并没有和我以前在平常日子来有什么过多的区别。和那位同样在美国公司打工的朋友见面之后,我们相视一笑:“咱还是吃火锅去吧。”很晚才回到酒店,更没有看见什么“彻夜狂欢”的景象,连酒吧街都如此,想来上海的圣诞夜也就如此了;连公认中国最讲究“西风”的城市都如此,整个中国的圣诞夜想必也更是如此了。

  打开电视,几个穿着“西装”的中年人大谈“十博士公开信”的话题。于是上网搜到了“十博士”的公开信原文,不看不知道,博士原来是可以这么当的。

  对“博士”这一称谓一直是尊敬到底的。想来博士应该是做学问的“大成”者,因为已经是做学问的顶级称谓了,获得了博士的名号,起码证明在某一学术领域里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不知道这10位博士的专业方向是什么,“术业有专攻”的道理是不是想得清楚,单以这篇公开信来说,真让人汗颜。内容都不用深究,单说行文,就已经很贻笑大方了。落款用的是“丙戌年己亥月巳日”,那全文却又没有任何“文言”文采,只是偶尔用了一个连接用的词语“盖”,如此不文不洋,还奢谈什么传统?再举一处“硬伤”,十博士说:“更需要合理挖掘佛教、道教等中国本土宗教的作用。”稍微有点宗教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佛教是发源于印度吧,如何成了中国的“本土宗教”?如此不严谨的行文,难道真的是出自做学问的博士之手吗?而且还是名校的10位博士联手!如果博士都是如此水准,那我们倒要颠覆多少年来对“博士”的看法了!

  不是因为对“博士”苛求,既然大张旗鼓地打出“十博士”的旗号,想必这也是为自己的“博士”头衔而骄傲的。他们显然认为自己是高人一筹的,不然也不会以居高临下的口吻“教育国人”:“问题关键在于国人是否能幡然醒悟,是否意识到了自己的文化集体无意识,是否有了走出此种文化集体无意识的自觉和挺立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决心和勇气、责任和使命。”好像在芸芸“国人”面前,只有这“十博士”组成的“骑士桌”是“集体有意识”的,而让他们做出这种判断的惟一论据,就是不少国人在圣诞节这一天“无意识”地高兴了那么一小下。“十博士”也许忘了一点,在圣诞节前一天,中国人传统的“冬至”来临的时候,人们也都收到了不少祝福短信吧?北方朋友叮嘱我吃饺子,南方朋友嘱咐我吃汤圆,这些祝福让人心里暖融融的。以“十博士”的研究问题方法,那时候的“国人”对待自己的“传统”,是不是就“集体来意识”了呢?可见,“十博士”抛出这封“公开信”,想必不是基于什么深入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即使对于中国人过圣诞节的看法,也是凭印象而不是实际调查。我把我在上海看见的圣诞一夜告诉“十博士”,他们公开信中说的“黄河上下,大江南北,从乡村到城市,耶教教堂高高耸立;从普通

  民众到社会精英,对耶教趋之若鹜”的盛景只存在于这10个人的幻想中。

  再口罗嗦两句。与朋友在圣诞夜吃火锅,热气腾腾的时候,突然临桌的客人和服务员大吵起来,大概是服务员撤酒瓶子的时候碰着了一位女客人的衣服,本来一桩小事,双方各不相让,最后那位上海女客人用非常轻蔑的口气斥责服务员:“你一个月挣多少钱?你赔得起吗?”可见中国人是不会由于圣诞节就改变自己的品性的,虽然在圣诞夜出来吃饭,但对感恩的心还是“无意识”的。建议“十博士”自重自己的“博士”身份,好好研究一下“国人意识”里到底装着什么,就是提倡所谓“儒教”也要告诉我们如何提倡。(4L5)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