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06:中国绿色元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3日 09:15 中国经济时报

  -本报记者 陈宏伟

  一份报告

  2006年9月7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这是中国第一次发布绿色GDP核算报告。

  这份研究报告结果表明,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

  此前,发布会的时间被一再推迟,先说是7月中旬,后又说是8月中旬。惟一的理解是,有关部门对发布这一结果慎之又慎。

  慎重归慎重,但这一“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结果,还远远称不上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更不是有些人所期待和理解的“绿色GDP”,而只是“经环境污染损失调整后的绿色GDP”。

  通常意义上,完整的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应当包括资源耗减成本与环境退化成本。资源耗减成本中的资源包括耕地、矿物、森林、水、渔业等5大项内容;环境退化成本包括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两大项内容。此次公布的核算结果,只计算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而且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环境污染损失成本至少应当包括20多项指标,此次核算只涉及了其中的10项。专家还说,“即便在这10项环境污染损失核算中,还存在低估和缺项问题。”

  “无论如何,做总比不做好,有结果总比没有结果好。”一位项目专家组成员说。

  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绿色GDP核算工作的大幕在2006年真正拉开了。

  实际上,相对最终核算结果,绿色GDP更重要的意义是提供了一种关于发展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向。因此,尽管自从绿色GDP概念提出伊始,各方面争议就从未停止,但重视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与环境代价已经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

  绿色GDP只是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注脚,考虑到更为宏大的背景和事件,绿色GDP出台的2006年应当可以称为中国的“绿色元年”。

  一个年度

  2006年开始执行的“十一五”规划,告别了建国以来一直沿用的“计划”概念。只差一字,涵义却深了千里。

  “十一五”规划里,首次将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绿色指标”量化列为约束性指标。既意味着中国自身发展思路的根本转变,也进一步表明中国为世界经济健康发展做贡献的决心。尽管根据《京都议定书》,中国没有减排义务,但中国在蒙特利尔会议上宣布了愿意承担削减温室气体的责任。

  在“十一五”规划公布前,国务院还发布了一个专门关于环境保护的《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强调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提出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明确指出经济社会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决定》深刻分析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对未来5-15年环保事业发展的蓝图进行了规划和部署,是指导中国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几乎与此同时,国家环保总局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业内人士认为,这是环保领域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办法》具有多项重要突破,比如规定公众参与实行公开、平等、广泛和便利的原则;采取多种简明的方式公开建设项目、规划的信息,并公开听取公众意见;明确规定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的3个阶段及其要求;合理选择被征求意见的单位和个人等。

  与年初这几项大事相呼应,10月11日,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说,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之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年底的12月25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第三十七次集体学习时,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全党全社会都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分认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下最大决心、花最大气力抓好节约能源资源工作。这可以说是2006“绿色纪元”最重要的诠释。

  一堆困难

  12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十一五”环保形势严峻 污染排放为何不降反升》的文章说,面对今年主要污染物下降2%的约束性指标,有的地方却踩踏了红线,主要污染物不降反升。而环境事故依然居高不下,今年国家环保总局应急中心共处置环境事件159起,是去年的两倍。

  从本质上,这反映了中国推进环保相关工作的现实与尴尬。“环境保护工作的春天,就是环境的冬天”,这句来自一名国内环保NGO负责人的话,同样直指现实困境。

  2006年最值得一提的环保工作具体成果“绿色GDP”,不仅其核算结果本身的权威性与科学性招致众多质疑,而且还有一些试点省份年底时声明退出试点。

  年中出现的一次“中国放弃绿色GDP计划”风波,将绿色GDP的技术难题摆在了公众面前,《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也不得不承认这些难题:将资源实物量转化为价值量困难;环境价值的经济评价,特别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损害的经济评价困难;污染损失评估困难。

  而且,在中国特定环境下,有人担心过分渲染绿色GDP,甚至鼓吹要将其纳入官员政绩考核体系,会招致新一种崇拜与异化,也是不无道理的。

  2006年11月初,全国人大环资委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在三亚联合举行“地区实施20%节能目标研讨会”。节能降耗也是“绿色纪元”的标志性工作。研讨的结果还是暴露出一些不容乐观的现实:尽管目标分解到了各地方,乃至各行业、各企业,但没有配套政策支持与约束,缺乏科学的节能分析工具,无法照顾各地方具体发展现实等问题却严重困扰着大家。

  一种期待

  2006年,有一本出版于6年前的书在中国流行,叫《自然资本论》。作者说,从自然资本储备中直接流入社会的生物服务,每年至少价值36万亿美元。这一数字接近全世界的年生产总值约39万亿美元……如果给予自然资本一种货币价值,并假定这种资本每年产生36万亿美元的“效益”,那么全世界的自然资本的价值大约会在400-500万亿美元之间——地球上每个人可以分到几万美元。

  然而,长期以来,人类在享用自然如此厚重的眷顾时,却浑然不觉,更不知道感恩。甚至以大量的垃圾、污染物回报自然。

  有关预测说,按照现在利用和减少的速度计算,我们的自然资源储备到下一世纪末将会所剩无几。在过去30年中,地球上1/3的资源——“自然财富”已被消耗殆尽。我们正在以每年6%的速度失去淡水生态系统,以每年4%的速度失去海洋生态系统。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面对环保问题,任何一个国家、组织、单位都责无旁贷。

  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重

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的中国,正将发达国家近百年工业化历史中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资源和环境问题,集中在短短20年时间爆发表现出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待2006年成为真正的起点。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