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重估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10:42 21世纪经济报道

  重估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

  “财富效应”反作用于国民经济,已可解读为资本市场的另一种“话语权”

  本报评论员谭昊

  根据晨星公司日前发布的数据,截至2006年11月底,今年净值增长达100%以上的基金数量高达108只。而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最新公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A股新增开户数合计达280.87万户,全年有望达到300万户。

  不言自明,在股票资产迅速升值的带动下,更多的资金正在从场外源源不断地流向场内。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开始显现。但事实上,以上此种效应还只能称为“赚钱效应”,与“财富效应”还有着区别。经济学中的财富效应,最初是指庇古(A.C.Pigou)提出的“实际货币余额效应”,即“庇古效应”。庇古认为,如果人们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及其它金融资产的实际价值增加(当一国物价水平下降时),将导致财富增加,人们更加富裕,就会增加消费支出,因而将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和增加就业,促使经济体系重新恢复平衡。

  对于股票市场财富效应的研究源于美国。自19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开始了较长时期的繁荣发展,同时美国股票市场股指节节上升,直至冲破万点,连续十年大牛市和消费增长又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增长。近几年Rache等人的分析发现美国股市与消费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发现消费随股市的增减而增减。而Bertaut等人则发现1990年代股价的上涨对其他工业国家居民的消费同样有影响。英国、加拿大的财富效应的大小与美国差不多。

  而对于中国资本市场来说,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财富效应还没有明显地显现。湖南大学的刘鸽采用1999年1月至2005年12月的84个月度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研究这段时期内每个月份的股票市场价值、居民消费、居民可支配收入、房地产数据等的相关关系。结果发现,中国股市并不存在明显的财富效应。

  可以认为,在过去的十多年时间,中国股市由于自身成长中的若干问题阻碍了股市财富效应的发挥。但随着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的大功告成和股票市场的全面复兴,对于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的考量也来到了一个需要重估的时点。

  事实上,今年以来已经出现了一些微妙的信号。今年以来居民活期储蓄屡屡出现同比少增,10月份当月储蓄存款减少76亿元,是2001年6月份以来首次出现月度储蓄存款下降。这种现象可以出现两个解释:一方面证券市场对储蓄的分流起到一定作用;另一方面,可以认为前一阶段股市价格的快速上涨给广大居民带来的财富效应也增强了居民的消费能力。事实上,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加速上涨,当月增速为14.3%,为可比口径下的本年最高值。此外,根据天相投资对上证指数与消费增速的分析,今年两者的相关系数逐渐提高,10月份达到了0.41。数据上的变化已经表明了今年以来股市上涨对于居民消费的拉动作用。

  此前曾有研究表明,财富效应的显现需要具备若干前提条件:股票市场发达完善;股市的规模相对较大;股市长期持续稳定增长;股市投资者结构合理。而从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趋势来看,以上这些条件都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迅速改善。高盛不久前预测,到2010年,中国A股总市值将达到2万亿美元。如果这一预期得以实现,中国A股总市值占GDP的比率将由目前的40%进一步大幅提高。可以预见,在这个过程中,中国股市的财富效应仍将进一步显现和加强。这对于我们进一步完整认识资本市场的功能以及把握宏观经济形势显然有着重要意义。值得关注的一点是,“财富效应”已被引入了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经济预测模型。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