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经济眼光回眸2006•广交会:增一字广东添无数机会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7日 09:34 金羊网-新快报

  ■新快报记者 宋菁

  2006年10月15日,有“中国第一展”之称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迎来了百届庆典。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庆典上宣布,101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将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百届辉煌后,广交会当然要思变。从表面上看来,这只是一个字的差别,但伴随新中国一起成长的广交会,今后无疑将成为更加完整的国际贸易平台。

  五十载辉煌

  作为中国曾经唯一的对外通商渠道,截至目前,广交会累计洽谈成交额已经逼近6000亿美元。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广东省外经贸厅的梁耀文厅长说,广交会的一年的成交额可占到全国一般贸易年出口总额的1/4。而这些,还仅仅只是当场成交,广交会为企业带来的客户资源、后续成交更是难以估算。

  在外汇紧缺的年代,广交会给共和国带来了建设急需的资金;在遭封锁禁运的时候,广交会使广州这个有着悠久贸易历史的城市及其商业精神得以延续;在物资匮乏的日子,大量物资调运至广州给市民带来了节日的欢腾……

  长期以来,广交会被视为中国对外贸易的“晴雨表”和“风向标”,从到会客商数到成交升降幅度,人们仔细观察着它展现的每一个细节,希望从中看到中国这个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的每一个新动向。

  广交会秘书长、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胡楚生说,一部广交会的发展史,就是共和国的对外贸易史。“广交会生动展示着中国外贸的走势。”

  不过,我们也看到,市场的日益开放、贸易渠道的增多,使得广交会曾经“独一无二”的地位正在发生变化,对企业而言,广交会不再是不可或缺的“必点菜”。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说,广交会目前就面临着内外两方面的挑战。他说,跨国展览公司市场化程度高,资金实力、技术、管理、服务等方面都占据优势,而国内展览业每年也以20%的增速在发展,“综合的、专业的也都一应俱全。”而广交会在观念、管理水平以及人性化服务方面“仍有许多事需要去做”。

  

经济眼光回眸2006•广交会:增一字广东添无数机会

  更名正当时

  从“出口”到“进出口”,改变的将远远不止一个名称,广交会的定位也正发生巨变。

  而目前,我国贸易顺差高企,有海外银行预测,2006年我国外贸顺差将突破1800亿美元。来自欧美的压力日增,中国商务部6月11日也首次公布了平抑贸易顺差的时间表,计划在2010年实现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温家宝总理说过,中国并不刻意追求贸易顺差。”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说,从出口到进出口,广交会改变的将不仅仅只是一个名称,这一内涵的丰富更体现了国家外贸政策取向的转变,“广交会改名后才能称其为一个完整的交易会!”周世俭说,早前,各国的交易会都是既有进口也有出口,“只有中国的这类交易会只做出口”。他认为,从出口到进出口,广交会才更为完整。

  商务部研究院梅新育说,广交会改名正当其时,从出口到进出口,体现了中国国际收支格局发生根本转折之后国家政策取向的变化。

  他说,早前由于面临严重外汇缺口,为了赚取外汇才筹办了首届广交会。而如今,这个外贸形势已经转变,连续高企的外贸顺差引起让欧美频频施压,反倾销案件也都接踵而至。

  梅新育说,目前我国的外汇缺口已经彻底消除,面临的是相反的问题,即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过大、外汇储备规模过高导致国内宏观经济失衡,并成为世界经济失衡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然如此,“我们的经济增长模式必然要从高度依赖外需转向内外需并重,我们的贸易政策取向必然从‘扩大出口创汇’转向‘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广交会又将承载重任。

  广交会面临新考验

  从“出口”到“进出口”,广交会定位的转变正在催生新的办展方案。

  业内普遍预测,机电设备和大宗原材料将是进口重点,而在增加进口展内容后,广交会规模也会因此扩大。不过受现有场馆规模限制,截至目前,新的办展方案仍未敲定。

  大宗原材料成重点

  虽然具体办展方案还未公布,但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说,大宗原材料将会是进口重点。他说,那些生产需要的橡胶、石油、铁矿石等工业原料以及一些粮食作物,将出现在广交会的进口板块。

  梅新育也说,进口的机电设备产品将会重点展出。他说,当前初级产品总体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我们不能在这个时期花冤枉钱为生产者埋单,所以对扩大进口机电设备需要给予更多关注。”

  广交会上双星集团的一位人士也说,相信以后可以在交易会上见到更多的设备商,“采购时货比三家,企业的设备成本可能降低。”周世俭也说,进口展同样也给更多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一个展示的舞台,相信可以促进中国制造的技术升级。

  展览规模需扩大

  周世俭说,展会规模究竟会扩大多少,还要待外国客商报名后才能确定。不过他认为,预计进口展位将占到整体展位的1/3。

  他说,目前的中国已经不仅仅只是世界大工厂,同样也是世界大市场,在铁矿石、天然橡胶等资源性产品的进口方面,中国名列前茅。“广交会增加进口内涵,肯定会吸引不少跨国公司来广州兜售产品,要知道,他们对中国市场可是垂涎三尺!”

  不过,一些参展商也担心,增加进口服务,会挤占出口展的展位。

  一家纺织企业负责人说,广交会规模虽然在不断扩大,但是对企业来说,尤其是一般的中小企业,要获得一个展位并不容易。他介绍,一个10平方米的展位,“被中介炒到20万,都有人抢!”,“若是不增加展览面积,本来就不够的出口展位再被挤占,那更多的企业将无缘广交会。”

  琶洲二期需加紧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说,受制于展览面积不足,具体的办展模式仍未敲定。据悉,在宣布改名前,内部就曾反复论证过,但目前仍未能提出一套合适提案。他说,现下也都在征求参展团以及海外采购商的意见。

  徐兵表示,眼下最大的矛盾就是展览面积不足。据悉,琶州馆二期工程要到明年底方能完工,届时广交会才能结束两馆两期办展的格局,从流花馆彻底转战琶州。也就是说,要到103届交易会,展览面积不足的矛盾才能彻底得以解决。

  徐兵说,现有各方意见中,大致有同期同馆、同期不同馆、分期同馆三种提议,其中包括改变现有两期格局,分三期展览以缓解展览面积不足的压力。但是,目前仍然没有敲定届时会采取哪一套方案。

  接待能力遭质疑

  此外,更名后的广交会将吸引更多人流,一些参展商担心,突然转向进口,广交会目前的接待能力不能承受。

  有参展商和采购商反映说,广交会的服务配套还不够完善。“尤其是在琶洲展馆,从停车的位置走到展馆大门要半个多小时。而办证的时候,排上几十分钟的队也非常普遍。而到每天闭馆时,的士上客点的队伍都有几百米长。”一位参展商认为,把出口扩大为进出口,到时参展商与采购商的数量都可能翻倍,这对广交会的服务接待水平是一个很大的考验。

  不过也有参展商认为,凡事需要一个过程,“广交会改名了,它的服务和接待也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广州市的接待能力同样将接受考验。徐兵说,广交会方面正在收集客人对广州接待能力的意见,“目前交通、通信、住房的压力仍然很大。”

  他称,广交会期间,了解到一些宾馆无视“限价令”,大幅提升房价,引来客商投诉。“我知道广州对房价有政策,但违规还是出现了,希望有关部门能认真查处,让我早点看到罚单。”

  广东受益

  从“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到“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的转变除了给广州城市经济带来利好,同样也给广东企业带来更多机遇。

  广东经济从中获利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常务理事周世俭说,改名对广州来说肯定是件大好事。

  他说,增加进口、展会规模的日益扩大,将吸引更多的大型跨国公司来广州兜售自己的产品,和1957广交会选择在广州落地一样,广州的旅游业、酒店业、服务业、会展业都将受此利好。

  1957年,广交会落户广州后,为配合交易会需要,东方宾馆、白云宾馆、花园酒店、白天鹅酒店都相继出现。

  广交会同时也带动了广东会展业的发展。广东省外经贸委原副主任伍明光说,广交会应该成为广东“会展经济”的排头兵。他说,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等诸多广东城市都越来越关注会展业,广交会改名,客商的增多能够带动广东其他展览的发展。

  带来利好的同时,广州城市建设也将面临考验。

  周世俭说,和奥运经济类似,一年两次的盛会需要城市配套措施更为完善和人性化。“地铁、交通路网都需要再完善。”他说,广交会的发展对广州的城市建设会有所促进。

  广东企业“近水楼台”

  此外,由于广交会的进口展馆将重点展示设备产品和原材料,周世俭说,广东企业是“近水楼台”,将率先受到利好。

  他说,大量的先进设备来广州展出,企业就可以“货比三家”,这一方面可以有更多选择,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升级,突破欧美国家一些人为的技术封锁;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降低采购成本。“不仅仅是省去出国的费用,货比三家,选择多了,就可以适当压低价格,企业回旋的余地就大得多。”

  广东不少家电企业对广交会的“进口展”表示期待。据悉,国内家电企业主要依靠进口原材料,其中一些中小企业更是依靠代理商进口原料。这种进口方式使得原料采购的费用大幅提高,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压力。有企业表示,如果广交会可以开展进口业务,让国内厂家直接与外商接触,将有利于节约中间环节的费用。

  广州一家小家电企业说,该公司生产小家电的塑料就是来自韩国,由于进口手续烦琐,都是通过进口代理公司来完成交易的。他建议广交会在设立进口平台时,也能考虑尽量简化进口程序。

  (金陵/编制)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